《長相思2》《唐詭2》反饋參差,“劇N代”爲何越來越難?

今年以來,一批劇集續作、衍生作、系列新作等先後與觀衆見面。在IP開發模式愈發多元化的當下,這些內容被泛稱爲“劇N代”。

而這些作品的處境,整體不算樂觀。

《慶餘年第二季》《長相思第二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口碑滑坡,前者豆瓣評分從上一部的7.9降至7.3,後者豆瓣分降至6.0。類似問題也出現在《歡樂頌5》《唐人街探案2》等劇,難免影響到劇集的熱度轉化。

另一些“劇N代”還是保持了堅挺的口碑,比如《唐朝詭事錄之西行》《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和《少年歌行》前傳《少年白馬醉春風》等,而圍繞着人物、視聽體驗、劇情延續性等方面,依然會有不少爭議。

一邊,是行業發力“劇N代”,進一步深耕IP開發的決心。

另一邊,是市場越發成熟之下,觀衆對“劇N代”的內容越發嚴苛的審視。

越來越難

“行業會做續集或者衍生劇的劇可以分爲兩類。一種是爆款,各方面數據都非常好,續集只要肯做就能賺錢的,比如《慶餘年》這種;另一種是黑馬劇,未必需要是爆劇,但相比投資可謂大賺特賺,肯定也會繼續做續集撈錢。”製片人李慧對搜狐娛樂分析稱。

“從開發動機上其實就決定了,除了少數黑馬劇,大部分續集的共同點都是,綜合播出表現很少能趕超前作,甚至普遍面對口碑問題。”

今年最受期待的“劇N代”,從播前預約數看當屬《慶餘年2》和《長相思2》。無獨有偶,兩部劇開播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爭議。

《慶餘年2》得益於長達五年的大衆期待,引爆了開播數據,但開播後前幾集,圍繞着上季結尾“範閒假死”劇情的埋坑,導致了敘事邏輯和搞笑情節分配上的問題,一度被指“變味”,後面口碑才逐漸好轉。

《長相思2》的口碑問題,一是因爲其並非續集而是分部播出,劇情與上季銜接更緊密,缺乏獨立的戲劇結構,觀衆切入視角不佳;加上後續劇情中小夭在幾位男主之間的搖擺,客觀上造成了觀衆耐心和角色好感的消耗。

“續集難做首先是市場層面的,一方面需要重新激活觀衆的觀看熱情;另一方面,觀衆隔了一段時間再來看,對你的前作是有濾鏡的,新作的呈現能不能撐住這種期待是關鍵。”導演文偉介紹。

“這也是爲什麼續集總是強調‘不變’,導演、編劇、演員都最好不變,劇集的風格氣質也不能變。”

行業對於續集開發的“變量”控制,一直都非常重視。即使是講述上一部前史的衍生劇《少年白馬醉春風》,還專門找來了《少年歌行》裡的演員李宏毅、白澍等,飾演前作中角色的父親,來強化觀衆對前作的情懷加持。

“同時,這對續集的營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在開播前儘可能動員起前作的受衆,不但要讓觀衆知道你開播了,還得用準確的宣傳點,勾起他們當初對這部劇的感情來。”比較典型的案例是《慶餘年2》,開播前專門剪輯了第一季特別版供觀衆回顧劇情。

但即使如此,續集依然要面對市場帶來的許多新挑戰。

“很多指標都是在變的。”李慧表示。

“比如審查標準,有些內容現在已經不能做了。或者市場的內容偏好,曾經幾年前可能大家最認可的內容,幾年過去已經氾濫了,市場已經厭倦了,比如《歡樂頌》;或者是幾年前大家會青睞那種宏大敘事,但今年《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幾乎沒什麼網絡討論。”

劇宣Coco還指出,“劇N代”要面對的一個不利因素,即對明顯“待爆”項目的“防爆”,“新作品的期待值越高,如果質量達不到預期,在當下打開局面的難度就越大。如果劇粉對負面口碑強烈反擊,又會造成路人緣下降,所以播後的宣傳難度反而更大。”

“能延續前作的熱度,讓之前的劇迷都回來看劇,已經是沒有嚴重口碑問題下的比較好的局面了。口碑數據如果想超過前作,更是難上加難。”李慧表示。

越難越愛

這樣一門備受審視、天花板也比較明顯的生意,卻是長期以來影視行業的熱門領域,甚至在近兩年進一步形成升溫。

根本邏輯是,給普遍不確定性較高的行業內容,儘可能提升確定性。

“行業永遠在找規律。”文偉表示,“哪怕不是續集,一部劇火了之後也會有大量的內容跟風想要吃到市場紅利,或者迎合觀衆表現出來的偏好,更何況是可以複製上一個項目?沒有多少出品方能對此說不。”

除了內容本身的熱度,開發“劇N代”也是商業變現的密鑰。

“很多劇集第一部的時候,劇方的植入甚至播出期的廣告,其實都沒能價值最大化。但下一部就是妥妥的收割期了,廣告商的熱情會更高;有些現代題材,稍微手鬆一點,拍攝期間的植入甚至能回本。這對平臺和製作方都是利好。”

而近兩年,“劇N代”內容相較以往出現明顯增加,也是源於行業內容能力的提升。

李慧認爲:“一方面,行業性的內容升級與市場的成熟期相遇,讓一批甚至是原創IP的內容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如今的內容團隊也有能力較快實現項目孵化,比如《唐朝詭事錄》的間隔週期只有兩年,續作推出肯定是越早越好。”

“另一方面,行業本身就在着力於打造內容IP開發,季播劇、系列劇、衍生劇等會越來越普遍。”

“所有劇都想做系列,只看第一部成功不成功了。”文偉表示,一個最顯著的例子是,很多項目都會嘗試製造開放式結局,“先把續集的可能性留出來,有棗沒棗打三杆子。”

文偉指出,“劇N代”開發的好處,首先在於打造品牌效應,除了降低後續內容的風險,也有降低營銷難度和投入、打造公司品牌等方面的考量,“能夠打造一個爆款和能夠打造一個系列,對製作公司來說,含金量也是完全不同的,後者能大大提升行業站位和話語權。”

其次,則是從內容開發層面考慮。伴隨着觀衆審美的提升,如今劇集的前期場景、道具、服裝等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對出品方來說,系列項目數越多,成本就能進一步攤薄。甚至如果確定做系列化開發,這些前期成本都會更好談。”

“開個玩笑說,‘劇N代’的宿命就是爛尾。”文偉笑稱,“除非是原來的局完全湊不起來,否則只要口碑沒崩、熱度還在,就能一直拍下去。”

博弈

如今,各平臺和行業公司,也在進行更大規模的“劇N代”佈局。

除了如《慶餘年》《贅婿》等長篇IP的季播式開發,《唐人街探案》《少年歌行》等類似“IP宇宙”的系列化,還有圍繞關鍵要素的類型開發,比如懸疑類的“重生”系列、紫金陳系列,或者檸萌打造的家庭教育題材的“小”系列、女性題材的“二十、三十、四十”系列等等。

這些內容相較於傳統的續集開發,一方面是更具整體規劃,相較於過往播後確定續集開發能夠降低很多難度。

另一方面也在操作層面稍稍放開了手腳,比如不同項目可以同步開發、不要求“原班人馬”等,卻又能吃到“劇N代”的紅利。

越來越難,越難越愛,這門非做不可的生意,最終的考驗也落在了行業自己的頭上。

如前文所言,相較於以往,近兩年靠着行業內容能力提升,更多劇集成功打造了“劇N代”。而這背後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平臺話語權較以往更強。

“現在很多項目是在平臺主導下做出續集的。”

李慧指出:“每一次開發續集,都是作者、演員、主創、製作公司及平臺的各方博弈。甚至都不需要是爆劇,黑馬劇也是一樣,各方面都希望在這個大概率能賺錢的項目裡獲得更多利益和話語權。以往的很多續集難產,其實有這方面的影響。”

即使各方面都知道,“換人”是這類項目的大忌,但類似的新聞依然比較常見。此前《獵罪圖鑑2》開發期間,前作總編劇賈東巖宣佈因“理念不合”退出的消息,就曾在劇迷中帶動不少討論。

“有些問題是源於第一部製作時候隱藏的問題,等到第一部火了,大家不願意再互相將就,哪怕平臺力推,原班人馬也很難湊齊;還有些則是本來不太受關注的項目,口碑爆了之後,各方面的訴求會比較複雜,原本的團隊也很難維持。各種情況都發生過。”文偉稱。

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前作的成功引爆會給導演、編劇和演員們帶來更多機會,而開發續作不但需要協調各方面利益,主創團隊們的檔期也較難協調,更要面對原班人馬片酬上漲的問題。

好生意的背後,門檻也在不斷提高。

“即使如此,IP系列化開發依然是大趨勢。在這個高風險的產業,哪怕能夠提升一點確定性,各方面就絕不會放手。”李慧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