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美企依然看好中國市場(環球熱點)

(原標題:爲何美企依然看好中國市場(環球熱點))

圖爲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

新華社記者 方 喆攝

4月中旬,美國英偉達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在時隔3個月再次到訪中國時表示,看好中國經濟前景,願繼續深耕中國市場,爲推動美中經貿合作發揮積極作用。

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多名來自美國的參展商也表示,中國市場十分重要。

在美國政府濫施關稅的背景下,美企爲何依然選擇在華髮展或與中國開展合作?本報採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崔守軍、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彭羽,請3位專家解讀中國對於美企發展的重要意義。

中國市場增長動能與潛力對美企充滿吸引力

【觀察】

輝瑞中國區總裁、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工作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彭振科日前表示,作爲深耕中國市場的跨國藥企,輝瑞計劃到2030年在華繼續投資10億美元。目前已在北京建立了一家新的輝瑞研發中心,在杭州建立了輝瑞創新中心。

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24在中國的美國企業特別報告》,2020—2023財年樣本企業中國市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12%,約爲全球市場增速的1.3倍。

【解讀】

張建平:大量美國企業在華投資主要分爲兩類:一是市場驅動型,即在中國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如特斯拉、星巴克、通用等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實現可觀盈利;二是許多美國企業將中國作爲面向全球開展供應鏈和價值鏈組織協作的重要基地,以獲取利益最大化,蘋果公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作爲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市場的增長動能和增長潛力都對美國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充滿吸引力。

崔守軍:對於衆多美企來說,中國市場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突出。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羣體超過4億人,市場需求巨大。近年來,中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進一步帶動家電、汽車、通信、醫療等消費板塊的需求穩步增長。

二是中國全產業鏈優勢明顯。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箇中類、666個小類,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的供應鏈體系不僅齊全完善,而且展現出極高的敏捷性與靈活性。如今,許多美國企業將生產工廠設在中國,正是看好中國的技術精度和供應鏈穩定性。

三是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中國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優化市場準入環境,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全面落實外企國民待遇,並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推出多項優惠政策,爲包括美企在內的廣大外企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彭羽:中國市場爲美國企業創造了大量商機和利潤。中國是美國大豆、棉花的第一大出口市場,集成電路、煤的第二大出口市場,醫療器械、石油氣、汽車的第三大出口市場。2022年美資企業在華銷售額高達4905.2億美元,遠高於中資企業在美786.4億美元的銷售額。

當前,多數美企依然選擇中國,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對中國經濟穩步增長有信心。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初步覈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318758億元人民幣,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中國經濟在不確定性下實現穩步增長,顯現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活力;二是中國市場已成爲全球跨國公司的“必爭之地”。參與中國市場的經營和競爭,不僅是跨國公司維持全球市場份額的必要條件,更是通過規模經濟效應和技術溢出實現經營能力躍升的重要路徑,在華運營實踐有助於企業獲取動態市場知識,進而增強其全球資源配置效率與創新響應能力。

中美衆多產業深度融合,中國市場優勢明顯

【觀察】

美國鋁業公司日前表示,該公司部分材料來自中國供應商,由於沒有合適的替代供應商,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將使該公司的年度成本增加1000萬至1500萬美元。

美國《洛杉磯時報》報道稱,多年來,很多美國公司建立了依賴於數千家中國工廠的供應鏈。當下,讓美國企業感到手忙腳亂的,不僅是美國政府的關稅規模,還有關稅政策的實施速度和不可預測性。

【解讀】

張建平:美國政府濫施關稅給美國衆多跨國公司帶來巨大沖擊。以蘋果公司爲例,該公司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約90%的iPhone在中國組裝生產。根據美國媒體計算的數據,在美國宣佈對華加徵所謂“對等關稅”後,加上已有的關稅,一部手機成本漲幅超過50%。

在全球化時代,美國的跨國公司在中國以及全球各地開展原材料、零部件、中間產品等方面的供應鏈協作。美國政府濫施關稅不可避免地將反噬本國企業。

崔守軍:美國試圖通過關稅壁壘重塑全球產業鏈,迫使製造業迴流。然而,在當前背景下,提高關稅無法重塑美國產業鏈競爭力,只會費時費力,給美國企業帶來多重衝擊:一是經營成本急劇攀升,利潤空間遭到壓縮;二是面臨供應鏈中斷風險,生產可能停擺;三是農業、汽車、半導體等出口導向型產業,受關稅影響,出口受阻,原有市場或將被其他國家類似產品替代,進而導致其市場佔有率縮減、競爭力削弱。

彭羽:美國政府頻繁加徵關稅,在直接推高供應鏈成本的同時,還大幅增加了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擾亂全球供應鏈穩定,導致企業無所適從,無法預期其生產和貿易可能帶來的成本和盈虧,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正常運營均遭受負面影響。

目前,中美兩國在衆多產業領域都實現了深度融合,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脫鉤”。一方面,經過多年積累和發展,中國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強大的配套能力。另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加徵關稅來推動製造業迴流,卻面臨缺乏熟練工人和供應鏈配套等現實困境。此外,對於美國企業而言,中國市場具有盈利穩定、政策風險低等優勢,尤其以中國爲主要目標市場的企業,如特斯拉、星巴克等,更不會輕易撤離。

中國擴大開放提速加力,持續釋放增量機遇

【觀察】

近日,中國國務院批覆同意《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該方案從重點服務領域開放、產業創新發展等多個維度,明確了一共155項試點任務。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凌激在日前召開的外資企業圓桌會上表示,中國將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切實維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更加主動積極爲外資企業在華生產經營排憂解難,努力保障產供鏈穩定暢通,推動解決外資企業問題訴求。

【解讀】

崔守軍: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將爲包括美企在內的廣大外企提供更多機遇:一、服務業擴大開放,金融、醫療等多領域155項試點任務加快推進,這對外企來說意味着增量機遇;二、近年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在清潔能源、碳交易、儲能等行業催生出新的發展機遇,爲外企提供了技術合作與市場參與的廣闊空間;三、中國全面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通過制度化的貿易投資便利化與規則協調,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結構性深化,使外企可以以中國爲錨點,輻射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

中國正在數字經濟、高端製造、生物科技等領域形成新增長點。中國市場擴大開放與產業升級的雙重機遇,有助於外企實現全球業務的新突破。

彭羽: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工作作出系統部署,進一步彰顯出中國深化制度型開放、推動國際合作的決心。根據《意見》,在貿易、投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各個領域擴大開放的一系列舉措向包括美企在內的廣大外企釋放出積極信號,即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堅定支持自由貿易規則,穩定外資外企在華髮展預期,併爲其提供更多業務增長空間與發展機遇。

張建平:目前,中國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2024年,中國實現了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全面“清零”。同時,中國全面高質量實施RCEP。這都爲外企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投資營商環境。今後,中國通過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和利用的外資規模將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