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刺客”帶來錢包失血和信任崩塌

原標題:微短劇“刺客”帶來錢包失血和信任崩塌

近年來,微短劇憑藉短小精悍、節奏緊湊、更新及時等特點吸引了大批用戶,成爲網絡視頻的新寵。與此同時,誘導高額消費、充值後概不退款、劇情千篇一律等問題也令不少消費者感覺“被刺”,中國消費者協會曾對此“點名”通報。

微短劇爲何有“刺客”?首要因素是定價機制不透明。絕大多數微短劇平臺未標明看完全劇需要多少錢,劇情一到“爽點”便戛然而止,誘導用戶反覆充值。其次是扣費手段隱蔽。很多短視頻平臺開通會員時都夾帶自動續費的條款,而用戶往往因操作不熟練或未注意條款而被持續扣費。據媒體報道,有老人爲看微短劇訂閱了近60個小程序,兩個月充值9000多元。“扣費來源顯示是H5頁面,但根本找不到對應平臺。”去年8月,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七成以上消費者遇到過微短劇小程序下架或無法使用、有效期條款模糊不清、劇集下架卻無通知等問題。此外,平臺的“算法”投喂機制和“懸念劇情”等設計,也是誘導中老年人連續消費的主要原因。

隨着行業不斷髮展,微短劇也逐漸告別最初的粗製濫造標籤,轉向高質量發展。由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等發佈的《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披露,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超過同年國內電影總票房。報告還顯示,微短劇內容消費市場正在發生變革,逐步塑造起一個只要製作者提高內容質量、消費者願意爲內容買單的良性互動格局,內容低質和侵權盜版現象明顯減少。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微短劇與主流文化、主流媒體雙向奔赴,促進了微短劇整體質量的提高。微短劇“內容高質+版權保護+用戶付費”的發展模式,則打破了低質低價內卷式競爭的低效狀態,微短劇的“充值套路”已經不符合當下的主題。仔細想想,微短劇“刺客”不時閃現,表面上看,刺痛的是錢包,往深處看,損害的是消費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從監管層面來看,微短劇“刺客”現象暴露出當前數字內容消費市場監管的滯後性。部分平臺企業在利益驅動下,不斷試探監管底線;當前法律法規對新興微短劇產業的收費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爲平臺的不規範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機。解決微短劇“刺客”問題,辦法其實也很多。從政策和監管端看,可進一步完善法律框架,加強對虛假宣傳與誘導性消費等現象的日常監管和執法力度。從平臺和製作端看,需明確收費規則,建立透明定價機制,公示全劇總價,降低投流成本,讓利消費者。從用戶和消費端看,需完善退款機制與維權渠道,建立統一的行業退款標準,規範自動續費操作流程,確保消費者充分知情,杜絕誤導性消費。更重要的是,平臺企業需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採取“老年人模式”、限制單日消費額度、提供子女端監控功能等措施保護老年人等羣體。

截至2024年,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5.76億人,佔整體網民的52.4%。目前,微短劇已從單純的娛樂內容躍升爲情感、消費雙驅動的平臺,成爲品牌營銷的新陣地。微短劇如何從“野蠻”生長走向高質量發展,已成爲政府、平臺、製作者、消費者等各方不可忽視的議題。構建公平、透明、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提高創作質量,營造良好消費秩序,微短劇行業就能健康發展,走向更廣闊天地。(尹貴龍)

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