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城市穿上隱形鎧甲 中新天津生態城在全國首創“指標化”安全韌性城市建設模式
安全韌性城市,是指在面臨災害和風險時,具備耐受、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的城市。近年來,隨着城市功能日益增加,城市“負載”越來越重,加上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對城市的“安全韌性”提出更高要求。爲持續提升城市安全韌性,中新天津生態城在全國首創“指標化”安全韌性城市建設模式,通過創建安全韌性城市指標體系,爲城市穿上隱形鎧甲。
“指標化”引領安全韌性城市建設
作爲世界上首個國家間合作開發的生態城市,生態城早在2008年建設之初就編制了世界上首套生態城市指標體系,作爲城市建設的總綱領。在綜合評估土地、水和生態環境容量等資源承載力的基礎上,劃定禁止建設和控制建設用地,爲韌性城市建設預留了空間。近年來,生態城系統推進海綿城市、水系連通、韌性海岸景觀、智慧應急等軟硬件設施建設,全面築牢城市安全底線,在中新雙方共同開展安全韌性城市合作項目的基礎上,於2023年11月入選聯合國減災署“創建韌性城市2030”試點項目。爲充分發揮指標體系“導航儀”作用,生態城在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和智慧城市指標體系兩套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創建了《中新天津生態城安全韌性城市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指標體系”),以指標引領安全韌性城市建設。
指標體系由3項一級指標、9項二級指標和33項三級指標組成。一級指標踐行“預防爲主,防、抗、救相結合”的理念,將防範力、維持力、恢復力作爲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核心任務。二級指標融合國內《安全韌性城市評價指南》和聯合國減災署《災害韌性十要素記分卡》國內外兩套標準,從“人”“物”“治”等方面,提出治理體制、監測預警、文化意識、財政支撐、建築工程、防禦工程、生命線工程、應急救援能力和應急保障設施等9條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實施路徑。三級指標緊扣安全韌性城市“承受、適應、恢復”三個特徵、針對沿海城市災害特點、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在“生態+智慧”雙輪驅動基礎上,細化風險辨識、監測預警、韌性社區治理、防潮海堤建設、排澇泵站建設、熱島效應、通信基站建設、避難場所建設等33項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具體任務。
“項目化”實現安全韌性城市目標
爲有效推動指標達成實現,生態城將頂層設計轉化爲項目清單,將抽象指標落實到具體任務,系統謀劃了25個安全韌性城市建設項目。比如:在永定洲公園建設“短期”避難場所,完善應急供水、應急供電、應急醫療衛生區、應急物資儲備區、應急宿住區、應急保障停車場等設施,使其滿足“短期”避難場所的應急需求;對防潮海堤分段進行加固提升,提高海堤的穩定性及安全性,保證區域防潮安全。此外,新建雨水泵站、更新市政管道、完善消防站佈局和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等工程都在項目庫之列,明確每個項目的責任部門、預算資金和計劃完成時間,確保項目建設進度。
“閉環式”管理保障安全韌性發展
安全韌性城市的構建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爲實現多個部門共同參與、整體規劃,生態城建立了“分解實施—監測統計—評估反饋”閉環管理機制及多部門“協同聯動”機制,給安全韌性城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機制保障。在指標分解實施環節,由生態城應急管理局牽頭組織各單位開展指標體系分解工作,明確各項指標的主要任務,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和重點任務,形成以指標分解任務清單爲核心的實施機制。在監測統計環節,各指標的責任單位通過日常監測、定期統計、驗收覈實等方式收集指標的實施情況。在評估考覈環節,各責任部門定期組織對相關規劃、政策、技術實施情況進行自評,應急管理局牽頭對整體指標完成情況和達標趨勢進行綜合評估,做到過程的監控評估和指標達成進度更新,始終保持指標體系對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的引領作用。
生態城將繼續發揮中新兩國合作優勢,藉助聯合國減災署“創建韌性城市2030”全球試點項目,借鑑國內外經驗,廣泛採納各方建議,密切關注國內外安全韌性城市發展前沿,在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同時,積極分享生態城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經驗,做好生態城安全韌性城市發展經驗的“引進來”與“走出去”,爲國內外安全韌性城市建設貢獻“生態城方案”。
中國日報天津記者站 閆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