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加快老舊管線改造升級。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韌性宜居城市的新階段,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已成爲守護城市命脈、保障發展動能、築牢人民幸福生活根基的基礎性任務。
隨着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爲主的階段,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等成爲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在此背景下,保障城市正常運行和公共安全的關鍵基礎設施——燃氣、供水、排水、橋樑等“生命線”的升級改造,已不能侷限於對單個設施或局部區域的簡單修補,亟需構建覆蓋全系統,融合高效率、高安全、智能化和強韌支撐能力的綜合運行體系。
從地方實踐來看,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等新型基礎設施正被各地視爲打造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抓手。作爲先行省份,安徽已建成“1+16+N”省市縣三級監測運行體系,構建覆蓋17萬公里地下管網的“數據底座”,實現了對主城區重大風險的精準管控。可見,全面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正當其時。
實現這一目標,要推動科技、資金與信息三大要素協同發力。要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整合產學研優勢資源,構建高效協同的科研平臺,加速成果轉化與應用落地,使創新真正成爲系統升級的核心驅動力。例如,依託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徽合肥在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領域有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完善投融資機制。鑑於系統化改造所需資金巨大,僅靠政府投入難以爲繼,需探索設立專項基金,靈活運用財政貼息、風險補償等政策工具降低社會資本准入門檻,並通過設計特許經營等合理收益與風險分擔模式,吸引多元資本長期投入,形成可持續的資金保障。
破除數據壁壘。管線系統建設往往涉及多個部門,需建立智能管理的“神經中樞”,以實現信息共享互通。通過深度集成管網空間信息、實時運行狀態、權屬關係等核心要素,打造覆蓋規劃、建設、運維全生命週期的統一綜合管理平臺,爲跨部門協同決策、精準調度及老舊管線改造提供堅實的數據底座與智慧化支撐。(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思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