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食物有毒? 中醫師揭真正風險來源:2地雷纔是關鍵

▲微波加熱食物傳聞會致癌。(示意圖/翻攝自Facebook/羅珮琳醫師 Pei-Lin, Lo M.D.)

圖文/CTWANT

微波加熱食物會致癌?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醫師闢謠,微波加熱屬非電離輻射,不會產生放射性或致癌,但可能破壞部分維生素與抗氧化物質。她也強調,健康風險主要來自超加工食品與不合格容器,建議正確加熱並選用玻璃器皿以確保健康。

羅珮琳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針對「微波食品能不能吃」這個長年被誤解的議題,整理並說明了她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曾分享過的相關資料。她提到,自1945年微波爐問世以來,這項發明爲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生活便利,但圍繞微波爐的都市傳說也從未間斷,例如「微波加熱會讓食物具有放射性」、「會致癌」或「會破壞所有營養素」等說法。

羅珮琳醫師指出,這些疑慮其實早有研究可以釐清。她引用2004年與2014年的2項動物實驗說明:2004年的13周大鼠研究顯示,微波加熱與傳統加熱對健康影響並無顯著差異,意即微波加熱並不會讓食物產生毒性。然而,2014年針對微波加熱食物進行長期餵養的研究中,大鼠的肝臟功能與抗氧化能力出現變化,顯示長期以微波食品爲主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與抗氧化能力下降。

她進一步解釋,微波雖屬於電磁輻射的1種,但屬「非電離輻射」,不像核輻射或X光那樣會破壞DNA或造成放射性污染,因此「微波加熱使食物具有放射性」的說法並不成立。

不過,微波加熱確實可能造成部分營養素的損失,特別是不耐高溫的維生素C、B羣、K、黃酮類與酵素等。若長期食用這類加熱食品而未補充新鮮蔬果,就可能導致體內抗氧化物質不足。她建議,使用微波爐時應採取「快速加熱、避免溫度過高、少用水」的方式,以保留更多水溶性維生素,同時日常飲食中要多攝取新鮮水果,補足營養。

羅珮琳醫師也提醒,真正影響健康的往往不是「微波加熱」本身,而是「超加工食品」與「不合格容器」。許多市售微波食品,如冷凍炒飯、義大利麪、炸物等,通常含有高鈉、高脂肪、低纖維,長期食用容易增加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此外,如果使用非微波安全的塑膠容器加熱,可能釋出微塑膠、雙酚A(BPA)或其他化學物質,對神經與免疫系統造成潛在危害。即使是標示「可微波」的塑膠容器,在加熱過度時仍可能釋放有害物質,如鄰苯二甲酸酯、PFAS、微塑膠等。

她也分享,自己偶爾還是會吃超商食品,但若需要加熱,會將食物倒入玻璃容器再加熱。雖然多了一道清洗的程序,「但吃得健康無毒更重要。」

延伸閱讀▸ 金鐘60/小S遇Lulu直球提問「漢典GG大嗎?」 夫妻倆巧回4字超默契▸ 金鐘60慶功/小S、蔡康永頒獎淚崩 曾國城被指臺下「表情不屑」迴應了▸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