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成「中國氣候討論樣本」 5類事件引公衆關注
《自然》子刊研究解密陸社羣平臺氣候傳播密碼建中國樣本。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澎湃新聞26日報導,當一條霧霾預警微博引發熱烈討論登上熱搜,社羣媒體成爲塑造公衆氣候認知關鍵一環。近期,南京大學環境與健康科研團隊,藉由分析大陸微博10年間530萬條氣候相關貼文,首次系統性揭示社羣平臺氣候討論的引爆機制與傳播規律。這項24日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子刊《地球與環境通訊》的研究,爲全球氣候傳播提供「中國樣本」。
研究在開篇寫道,瞭解現實世界事件和意見領袖如何影響氣候變化討論,對於改善溝通和制定政策以實現全球碳減排目標至關重要。隨着氣候變化從科學議題演變爲多面向的社會命題,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碳排放國的公衆討論備受關注。不同於傳統的問卷調研,此次南京大學團隊以微博爲樣本,結合大數據分析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捕捉到社羣媒體氣候議題傳播路徑。
澎湃新聞報導,研究團隊表示,該研究爲「純粹的學術研究,科學揭示數據規律」,婉拒進一步採訪要求。
研究團隊發現,微博平臺上的氣候變化討論在過去十年間呈現顯著上升趨勢,且具有明顯的「事件驅動」特徵,其主要由五類事件觸發:線上環保行動,如「地球一小時」活動;全球氣候變化會議,如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方會議(COP);極端天氣事件,包括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惡劣天氣現象,如夏季熱浪;國內政策趨勢、會議和新聞以及國際氣候新聞,如中國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這些事件成爲公衆討論的「引爆點」,顯示出氣候變化議題與全球治理、國內政策以及公衆生活的緊密聯繫。
研究團隊透過社會網路模型,識別出7類意見領袖羣體,發現其傳播策略存在顯著差異。官方媒體善用「政策敘事」,傾向於強調政治意願、全球倡議以及社會經濟影響;而大專院校和基層個人則更關注科學事實和個人行動。名人和非官方帳號通常聚焦於地緣政治議題,尤其是中美關係議題。不同背景的意見領袖透過各自的話語框架塑造氣候變化的公共討論,這種差異化的傳播策略,對公衆認知產生了顯著影響。
有趣的是,研究者還發現社羣平臺上的氣候討論存在「迴音室效應」,即官方和非官方意見領袖往往在各自的圈子內討論,互不交集。但特定事件能打破壁壘——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事件中,官方與非官方用戶直接的相互聯繫很多,這證明部分地緣政治事件具有穿透「迴音室」特殊效力。
研究團隊指出,減少資訊碎片化和增強數位媒體平臺上的人際連接,是提升公衆對氣候變化認知和參與度的有效途徑。研究不僅揭示了中國社羣平臺上氣候變化討論的複雜格局,還爲未來的氣候傳播策略提供重要參考。隨着氣候變化在各國受關注程度不斷升高,中國社羣平臺上氣候敘事傳播,也正逐漸成爲全球觀察氣候治理「公衆密碼」的重要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