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辛未:全球南方如何突破“科技小圈子”?
來源:環球時報
據彭博社7月4日報道,美國正計劃限制向馬來西亞和泰國出口由英偉達等企業生產的AI芯片。這一舉措,不僅凸顯了國際科技領域日益明顯的陣營化趨勢,更折射出科技發展壁壘帶給全球南方國家的現實衝擊。雖然聯合國《未來契約》早已明確,“爲全球科學技術發展與合作營造和促進建立一個開放、公平和包容的環境,包括積極建立對科學的信任和全球創新合作”,然而國際科技發展環境當前正面臨三重困境:保護主義的政治操弄、國際治理的制度性缺失,以及陣營分化帶來的合作減少。擺脫這些困境,需要全球南方國家攜手構建包容、共享的科技發展生態。
保護主義正嚴重扭曲國際科技創新鏈。華盛頓加碼奉行“美國優先”,通過脅迫盟友構築排他性技術聯盟,並將技術壁壘擴展至越來越多的全球南方國家。國際科技發展等議題的重要性被稀釋,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聯通要素受到持續影響。
既有科技治理體系的功能性缺失加劇了國際規則的真空。美國頻繁“退羣”,削弱了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基礎。在最近舉行的G7峰會上,美國提前離開,暴露出其對全球治理的實用主義態度。個別大國將技術競爭政治化、工具化的做法,炮製出對抗性“小圈子”,導致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全球科技治理存在明顯缺失,開放合作的國際創新環境受到破壞。
陣營對抗進一步邊緣化了全球南方國家的創新需求。個別國家將科技競爭異化爲陣營對立,採取了更具保護色彩的科技政策,由此造成國際合作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而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逆全球化逐漸擡頭等多重影響下,全球南方國家的創新發展需求與實際情況存在明顯脫節,國際科技合作的整體氛圍遭到破壞。
面向新一輪科技變革,全球南方國家應攜手打造良好的國際科技發展環境。首先,切實提升數智化轉型的合作實效,以數智化基建夯實合作基礎。以共建數據中心等方式加強全球南方國家間的數字基礎設施合作,推動創新要素流動,持續縮小數字鴻溝。針對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等領域,通過優質“小而美”的創新項目營造科技合作良好氣氛。強化技術轉移平臺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升級打造創新合作體系。其次,引領議題,推動構建國際創新合作框架。加強新能源等重點領域的跨國技術標準互認,加強智能服務、智慧物流的生態共建,搭建更加穩定和可持續的科技合作框架。依託“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的建設,推動前沿科技領域的標準對接和國際化發展,持續增強全球南方國家的科技實力。針對科技人才資質互認等重點議題,舉辦全球南方國家專題研討會,共同推動制度安排落地。再次,強化協作,共同抵禦科技安全風險。在聯合國相關協議框架下加強溝通,強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協作,推動科技發展向全球南方國家傾斜。加強重點項目的常態化溝通,合理運用金融科技應對可能的風險。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國際科技合作的本質應是發展機會的共創與共享。當美國限制芯片出口時,南非引入了中國光伏技術;當西方主導的治理體系出現功能性缺位時,第四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已經正式啓動建設。諸如此類的實踐說明:唯有以共同發展代替陣營對抗,以規則共建代替技術壟斷,纔可能讓科技進步的紅利真正惠及全球南方國家。這不僅是打破科技發展壁壘的突圍之道,更是重塑全球科技秩序的必由之路。(作者是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