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緝慈|中關村科學城觀察:創新街區在這裡初見端倪
一
6月7日,我給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做了一個講座。基於創新集羣理論,以中關村科學城爲例,講了四十多年來我對該區域產業空間動態的看法。
中關村科學城的主體在北京市海淀區。海淀區通常以百望山爲界劃分山前和山後,這兩個地區在歷史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現在,山前地區稱作科學城南區,山後地區(在五環外)的馬連窪、上地、清河、西三旗(“馬上清西”)稱作科學城中區,再往北的地區稱爲科學城北區。
我以1988年(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1999年(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立)-2009年(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立)爲序,從生活在科源社區的科學家講起,分享了在PC機-PC軟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不同技術時代,企業創業和選擇區位的故事。聯想、百度、京東、小米、字節跳動、智普華章、面壁智能……都誕生於中關村科技城南區。
中關村科學城產業空間的重心經歷了從南向北,又從北向南的變化,即從南區的五道口清華科技園和華清嘉園,到中區的後廠村“互聯網十字路口”和中關村軟件園,又回到南區的五道口東昇大廈和融科資訊中心等地。從這個區域多年的產業空間變化可以發現,企業選擇的區位(如華清嘉園和後廠村)可能與園區佈局的指向不一致,因此,需要調研企業的需求。我還提及研發園區鄰近大學的重要性。我觀察到,人工智能之風吹來之後,海龍大廈、鼎好電子商城、e世界等傳統電子賣場轉型爲AI算力中心、開源社區和孵化器,中關村科學城南區銀谷大廈等多座樓宇都出現了企業集聚的新現象。
二
6月12日Startup Genome發佈 《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2025》,北京市名列全球40個領先創業生態系統前五名。據我的局部觀察,五道口一帶和中關村街道創業生態系統表現很突出。深度求索(DeepSeek)的北京總部在融科資訊中心、月之暗面(Kimi)的總部在知春路的京東科技大廈,這兩處都離清華大學校園不遠。最近,我去到有130家人工智能企業的東昇大廈及其周邊觀察,發現多年不大景氣的“中關村智造大街”現在活力盎然,東昇大廈已成爲“中關村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的核心,稱爲“AI原點社區”。
園區活力的背後,是海淀區在制度創新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例如提供公司型創投機構企業所得稅、技術轉讓所得稅的優惠政策,開展投貸聯動、設立民營銀行、企業境外併購外匯管理、企業外債便利化等。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已達上百億元。此外,新型研發機構紛紛建立,例如海淀區政府和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於2018年共同推動成立的智源研究院不僅碩果累累,而且繁衍了一批人工智能企業。該研究院已舉辦了五屆作爲“AI內行頂級盛會”的北京智源大會;以五道口爲諧音的“悟道”系列開啓了我國大模型時代。僅在人工智能產業領域,全海淀區就集聚了超1300家企業,包括15家獨角獸企業。
我一貫的觀點是創新集羣不一定需要園區。由於只對中關村軟件園二期以及後廠村的發展有所瞭解,從未關注過科學城北區的其他園區,當學員問及政府應該怎麼樣爲企業提供空間時,我只對科學城南區挖掘現存空間談了點看法,隻字未提北區。
三
目前海淀區正根據中央的指示,努力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科學城北區作爲“腹地”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根據規劃,大模型產業的發展區包括位於中區的中關村軟件園和位於北區的中關村壹號等園區。近日,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七個街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2023年—2035年)獲得批覆。這對於縮小海淀南北地區差異,推進南北協同發展是很有意義的。相關負責人希望我進一步分析產業園區的重要性,這使我陷入了沉思。
三十多年前,中關村企業紛紛北雁南飛,那時儘管北京建了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和永豐工業基地,硬件設備的製造業仍然去了深圳、東莞和惠州。1999年中關村科技園區建立之初,0.5平方公里的核心區“中關村西區”未能按設想的那樣崛起,而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卻迅猛發展,被英國《經濟學人》譽爲中國的“硅谷”,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東莞的松山湖也成爲創新高地。海淀區釋放了總建築面積上千萬平方米的園區空間,而且主要在山後地區,這些園區發展的前景將會如何?
四
在中國,包括工業園區和科技園區的產業園區已經成爲城市的基本單元、人口和產業的重要集聚區。然而,“築巢引鳳”持續了三、四十年的各種產業園區普遍存在數量多而分佈散、開發面積大、園區之間競爭激烈、條塊之間各自爲政的問題,很多資源重複配置,甚至滋生官僚腐敗。
海淀區是中國科技智力最密集的地方,也應該是海歸人員創業的首選地。中關村科學城產業園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政府背書可以提升園區的可信度,減少承租者的疑慮。園區不能只作爲承載企業的物理空間,而應該是對入駐企業的長期承諾,促進創新型企業成長和繁衍,成爲充滿產業氛圍和創新氛圍的社區。據瞭解,北京市的產業園區都是由市場化平臺公司運作的,那麼,園區運營人員需要邊幹邊學,成爲懂技術、懂金融、懂產業的“新型企業家”。
我注意到,在中關村科學城一些園區新建或新改建的樓宇中,交流空間、展示空間、娛樂空間等等一應俱全;園區爲企業提供了研發用地、多功能用地和公園綠地,在營造創新氛圍和產業氛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AI原點社區,“見大咖 聊技術 選工作 碰搭子 品文化 悅生活”字樣隨處可見。從融科資訊中心的公衆號我看到那裡已經舉辦了不少非常好的交流活動。這方面,已經和國外的創新區(innovation district,又譯爲創新街區)相近了。2019年,袁曉輝女士關於如何發展科學城的文章介紹了發達國家初創型中小企業、風險投資向中心城區迴流現象。現在,這種現象在北京初見端倪,中關村科學城南區的創新區(創新街區)值得特別關注。
五
據瞭解,中關村科學城包括近百個產業園區,園區運營服務主體有八個。主要的園區有五道口人工智能產業園、中關村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中關村國防科技園(北理工)、北航科技園、中關村翠湖科技園-雲中心、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IC-PARK)、中關村壹號、翠湖-中關村環保科技示範園、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關村軟件園、上地信息產業基地、中關村綜合保稅區,等等。中關村科學城中部和北部已形成永豐、翠湖、上莊和中關村軟件園四大板塊。我認爲,從某種意義上說,各個園區之間在招商引資和提供良好創新環境方面是競爭關係。目前,有的園區承租者可能還在觀望,即使已經入駐園區的企業也會轉移。園區空心化的危險是存在的。所以,如何把園區搞好,需要有長期的觀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國著名的科技園區索菲亞·安蒂波利斯(Sophia Antipolis)是1969年從零開始建設的,至今已經發展了五十多年,設立了多所教育和研發機構,吸引了來自70多個國家的1400多家企業和機構入駐,擁有1.6萬餘名工程師及科研人員。該園區在1984年成立了由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三方組成的基金會進行開發管理。北京市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2年啓動建設,至今也33年了。中關村科學城不少園區的建設剛剛起步,面對技術迅速迭代和國際風雲變幻,任重而道遠。
王緝慈,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經濟地理學教授,持續關注國內外產業園區和創新集羣。本專欄以園區之思爲主題,求索園區的初衷和未來。
來源:王緝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