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對賬”折射中西方話語結構轉變

沈 逸美國網紅“甲亢哥”的中國行直播在海外視頻平臺“油管”上火爆出圈,有人稱他直接戳破了美國花十多億美元打造的“反華信息壁壘”。這股熱潮有點像“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後中西方網友的互動,凸顯了網民層面的跨文化“對賬”對全球社交媒體生態與傳播機制的深遠影響:一個超越傳統西方精英媒體壟斷的全新傳播生態正在浮出水面。在這個生態中,由中國真實的社會面貌、中國網友的輿論力量,以及外國網友用生活視角講述的中國故事共同構成的全新敘事結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走向世界、影響世界。這一趨勢的影響不僅侷限於娛樂、消費層面,更關係到中西話語權結構調整與意識形態競爭的深層邏輯。“對賬”本是金融術語,意爲覈對賬目。但在如今的國際傳播領域,它成了一個頗具象徵意義的民間現象,特指中西方普通人用親身經歷,對比和質疑西方主流媒體及官方敘事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在“甲亢哥”的直播中,外國網友發現,西方媒體描繪的“中國”與真實的中國社會、經濟和城市面貌大相徑庭。這種“現實衝擊”不僅給了外國網友強烈的“中國震撼”,也爲他們打開了認識中國的新窗口。更重要的是,這種現象並非個例。以“老高與小茉”等爲代表的在華外國博主,都已開始有意或無意地扮演起“現實對照”的角色。西方媒體基於刻板印象構建的認知壁壘,正在一點點被打破。除了在華外國人的“現身說法”,中國社交媒體的獨特優勢也爲這場“對賬”的發生提供了契機。不同於西方主流媒體或社交平臺,小紅書等中國平臺有着獨特的算法邏輯和傳播機制。這種機制讓普通人的生活分享、碎片化的真實故事等內容,能突破西方傳統媒體的敘事壟斷和審查,快速實現跨語言、跨文化的傳播。“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引發的“對賬熱潮”,就是這一優勢的生動體現。中西方網民的“對賬”,是全球信息結構去中心化趨勢的體現,更是數字社交技術發展背景下話語權重新分配的縮影。過去,西方對華話語輸出往往依賴大媒體、大資本、大平臺,傳播模式爲“自上而下”的國家敘事、體制敘事。如今,普通人通過短視頻等新形式分享的“日常中國”“真實生活”“文化觀察”,逐漸成爲涉華傳播的主軸。這一結構性轉變,也使得“誰在講中國故事”“誰能講好中國故事”的問題,有了全新的答案。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交互動與輿論共鳴。比如,在“甲亢哥”的直播視頻下,中國網友紛紛留言補充內容,外國網友則在轉發平臺上展開熱烈討論。這種雙向互動,正在取代過去單向灌輸的“全球傳播”邏輯,推動全球輿論結構走向多元化、對等化與網絡化。近年來,中國在國際傳播中一直面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如何在不對稱的話語結構中構建自身的“敘事主權”,“對賬”恰恰爲此提供了一個突破口。它以普通人的生活經驗直接衝擊和挑戰了西方媒體基於意識形態偏見、依靠平臺壟斷打造的“西方中心”敘事。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民間傳播力量”,也是全球輿論格局中權力分配的新嘗試。當然,一個現實的問題依然擺在眼前:以“TikTok難民”“甲亢哥”等爲代表的“民間敘事力量”,是否能夠真正撼動甚至主導未來中西方話語傳播格局?答案或許並不樂觀,但足夠真實。一方面,從傳播廣度看,中國本土社媒的國際影響力還在起步階段,語言、平臺生態與受衆結構的限制依然明顯。例如,小紅書雖在亞洲具有一定影響力,但在歐美市場的基礎還不夠紮實。而以TikTok爲代表的全球化平臺雖然技術領先,卻面臨西方政治打壓的巨大風險。另一方面,從話語體系內部看,“對賬”雖然能夠挑戰信息不對稱,卻尚未形成可持續的價值體系與敘事框架。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拆穿西方的敘事,但在構建中國的國際話語邏輯方面,仍需更加系統化的努力和探索。這一過程需要更多跨文化敘事人才的參與,需要平臺等主體對內容方向進行更深刻的探索。儘管如此,中西方話語傳播格局“裂變”的趨勢已然不可逆轉。無論是小紅書上的“對賬”,還是“甲亢哥”直播視頻的火爆,這些傳播現象喻示的都是傳播格局“質變”的前奏。我們既要看到社交平臺的結構性價值,也要重視普通人在國際傳播中的潛力,更要在全球話語競爭中找準自己的節奏和位置。未來,中西方傳播的較量,不僅是國家之間“講故事”的比拼,更是民間輿論、平臺邏輯與敘事體系的全方位博弈。我們既要認清變化,更要主動創造突破口,讓中國的聲音,在全球傳播舞臺上真正做到“響起來、立得住、傳得遠”。(作者是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