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業態成假貨銷售重災區,網絡侵權假冒問題如何治理?
來源:檢察日報正義網
社區團購、網絡營銷、直播帶貨……這些網絡新業態在給人們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成爲假貨銷售重災區。4月23日上午,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以高質效知識產權檢察履職 服務高水平科技創新”主題新聞發佈會,山東省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王欽傑出席並答記者問時表示,山東檢察機關圍繞這些人民羣衆關注的網絡侵權假冒問題,紮實履行知識產權檢察職責。
據介紹,近年來山東省檢察機關部署開展民生領域知識產權犯罪“全鏈條”打擊、懲治利用網絡平臺製售侵權假冒商品等6個專項工作,全省三級檢察機關成立工作專班,各級院深挖徹查,堅決斬斷“產、供、銷、運”犯罪鏈條。例如菏澤檢察機關辦理利用網絡平臺銷售假冒知名服裝品牌案件,涉案金額5000餘萬元,檢察機關依法追訴3個單位、6名製造假標識的犯罪嫌疑人,對製作、加工、包裝、客服、銷售環節的5個單位、18名犯罪分子予以全鏈條打擊。
王欽傑表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是山東開展知識產權檢察工作的重要內容。2022年以來,全省共辦理涉消費領域知識產權監督案件677件。例如威海檢察機關辦理直播銷售假冒“乳山牡蠣”地理標誌商品案時,強化行刑反向銜接,對違法提供標誌證明尚不構成犯罪的公司,移送市場監管部門及時予以行政處罰;針對牡蠣養殖海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並推動地方立法,強化法治保障。
記者: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