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董慨贈臺大醫院 啓用單孔機器人手術

臺大醫院10日舉辦「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捐贈儀式暨機器人及創新手術中心(CRIS)成立茶會」,宣佈正式啓用最新引進SP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由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個人捐贈,並同步成立「機器人及創新手術中心」,開啓在精準微創手術領域的重要新篇章。(黃世麒攝)

臺大醫院第1臺「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正式啓用!臺大醫院院長餘忠仁甫上任就宣佈這個好消息。臺大目前有8套多孔型機器人手術系統,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以個人名義捐贈臺大醫院首臺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下週將治療一名直腸癌病患。有別於過去多孔手術,單孔手術過程更安全、病患術後恢復更佳,可全面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臺大醫院10日正式成立「機器人及創新手術中心」。臺大癌醫中心副院長吳耀銘表示,機器人手術需求逐年攀升,臺大醫院2012年啓用機器人手術系統以來,已累計9000多臺手術,其中泌尿科佔42%最多,其次是婦產科、大腸直腸外科,各佔13%。

吳耀銘表示,今年5月臺灣食藥署正式通過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特別感謝企業家蔡衍明以個人名義捐贈,臺大醫院第1臺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下週正式啓用,第1臺手術將用於治療直腸癌病患。他提到,去年起多項達文西手術納入健保給付,未來單孔機器人手術也有納入給付的潛力。

餘忠仁表示,傳統內視鏡或多孔機器人手術須在患者身體開3至4個孔,讓不同手臂進入體內操作,雖能建立立體空間,但創口較多;最新的單孔機器人手術則縮減爲單一切口,醫師可透過同一個入口伸入4支機械手臂,在體內完成精細操作,由於傷口集中且面積小,手術侵入性更低,病患術後感染風險相對減少,恢復速度更快。

臺大醫院機器人手術小組主席樑金銅表示,以大腸或肝臟腫瘤來說,多孔手術後外觀爲4個0.5到0.8公分的傷口,以及1個約5公分的腫瘤取出孔;單孔手術後外觀爲單一3.7公分傷口,清除孔則會開在可隱藏傷疤處,肉眼幾乎看不出來。

不過,仍須視手術範圍選擇適合的手術,例如腸癌擴散患者,較適合在腹壁分別開口的多孔機器人手術;至於乳癌、甲狀腺癌則以單孔機器人手術更爲美觀。

臺大醫院頭頸腫瘤科主任楊宗霖則表示,頭頸癌相關手術非常仰賴單孔系統,由於手術範圍太小,醫生操作多孔系統時視野僅見傷口,無法掌握4只機器手臂揮動的範圍,「機械手臂會撞來撞去,甚至已經打結都不知道」,需將手臂全部退出再重新置放,相當耗時,而單孔系統可大幅減少醫護人員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