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小恢復快 單孔機器人手術成臨牀趨勢

臺大醫院日前啓用最新引進的SP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並同步成立「機器人及創新手術中心」。待健康大樓於明年中啓用後,將規劃設置達文西及單孔專用手術間,約新增12間手術室,讓更多病患受惠。圖爲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個人捐贈臺大的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黃世麒攝)

臺大醫院今年8月16日,正式啓用最新引進的SP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並同步成立「機器人及創新手術中心」。臺大統計,短短一個多月以來,已完成37臺手術,應用於大腸直腸外科、肝膽外科、泌尿科及耳鼻喉科等專科。臺大醫院院長餘忠仁表示,單孔手術能讓病人術後傷口更小、疼痛更輕、恢復更快,已成爲臨牀上未來的最新趨勢。

餘忠仁表示,有別於以往多孔機器人手術會造成4個傷口,透過新單孔系統動刀,只會形成1個傷口,提供患者傷口更少、安全性更高的選擇。目前臺大共有4臺達文西手術系統,因院內手術室空間有限,手術排程已趨近飽和,正規劃待健康大樓於明年中啓用後,將設置達文西及單孔專用手術間,約新增12間手術室,提升整體效能,讓更多病患受惠。

執行臺大第一例單孔手術的,是臺大機器人及創新手術中心主席、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樑金銅,他表示,一個多月來,臺大共完成37臺單孔機器人手術,包括肝膽外科17例,包括膽囊切除手術等;泌尿科7例,包括腎上腺腫瘤、膀胱切除及攝護腺癌手術等;大腸直腸外科則完成5例,包括4例直腸癌及1例大腸癌。

樑金銅直言,早在20年前腹腔鏡剛引進時,他便曾嘗試單孔手術,但當時器械都是直線型,能彎曲的關節有限,手術時間除了動輒5、6個小時,醫師更是「開到手抽筋」,連助手都無法幫忙拉勾,「當時我就想,如果能有像太空站維修時使用的蛇形刁手,能360度旋轉,就能真正發揮單孔的優勢」。

今年八月,SP單孔機器人正式落戶臺大,這個構想終於得以實現。樑金銅分享,他的第一例直腸癌手術就在3小時內順利完成,與多孔手術成效相同,卻能讓病人傷口更小、恢復更快,術後疼痛度與住院時間均顯著縮短,他坦言,學習單孔,門檻很高,但能讓外科醫師手術技巧更加提升外,對病人更有利。

樑金銅表示,醫院成立的「機器手術小組」,規範醫師需在有經驗專家指導下完成3臺手術,方可獲得「單孔機器人手術認證」。目前臺大已有5至6位醫師具備單孔操作能力,包括耳鼻喉科、泌尿科與大腸直腸外科等醫師。

餘忠仁強調,單孔機器人手術這不僅是臨牀治療的突破,也是推動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里程碑。未來,隨着手術室空間擴增與專屬團隊養成,臺大醫院將進一步擴大單孔機器人手術的應用範圍,持續實現「更精準、更微創、更無痛」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