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藍營青壯世代的兩岸功課
旺報社評
國民黨主席選舉後,將啓動新一波人事改組,可以預期藍營青壯世代將加速崛起。但真正值得關注的,並非國民黨中央幾個人的調動,而是在失去執政權10年後,藍營青壯世代幕僚與論述主力,如何思考國民黨、臺灣及中國的未來?國民黨的勝選策略與國家方略爲何?
青壯世代加速崛起
藍營青年智庫「新共和」日前發表藍營青壯世代政論集《藍曬圖》,提供了一些線索。國民黨播遷臺灣已70餘年,曾長期執政30餘年,因而內聚力極強,但強人故去,進入政黨競爭時代後,卻出現「一個國民黨,各自表述」的現象,今年尤其強烈,正躍上舞臺的青壯世代面對三次輸掉總統大選的事實,他們的心中的藍圖是什麼樣?
他們歷經太陽花逆流與多次敗選的打擊,但仍保有堅定的信念,穩穩站在藍營的傳統立場。他們自稱中國人,有濃烈的中華認同,忠於國父理念和中華民國憲法,他們反對切割兩岸,希望兩岸交流合作,理念和太陽花截然不同。
但他們對兩岸政治關係,各有不同的認知、態度與主張。有人出於對中國磅礡近代史的孺慕與同感;有人懷抱把臺灣經驗傳播到大陸的雄心;也有人追求中華文化與臺灣鄉土實踐的結合,更有人主張以臺灣對中華文化的實踐爲基礎,扮演大陸和西方互動的中介與橋樑角色,兩岸共同實現中華文化現代化。
至於兩岸是否因共享的中華文化,而必然走向統一,藍營青壯世代並未出現共同的答案。但顯而易見的是,不論是職業政治人物、專業幕僚或是散佈於文化、教育、產業界的藍營青壯世代,都不輕言放棄臺灣現行社會與政治制度,甚至相當數量的人,是以中華民國體制的永久存續,作爲兩岸交流、談判的底線。
無論是否有意願、是否經過深思熟慮,經過這一次黨主席選舉,藍營的路線更迭、世代交替與思想再造都將加速進行。特別是在年輕選票板塊上,如何重整國民黨兩岸和國族論述、國家發展與黨的勝選策略,據以提出21世紀新黨綱、政綱與組織改造,是國民黨必須面對的考驗。
理想狀態下,在距離2028年大選尚有兩年多的此刻,正適合國民黨較爲從容地討論,甚至辯論。但不能忽略一點,中國大陸有14億人口,過去10年兩岸正常交流全面中斷,同時大陸政治、社會、經濟都發生劇烈的改變,藍營青壯世代要補足功課,以免落入以井底觀天、瞎子摸象、偏聽偏信之憾。
年輕學者更應交流
過去4年來,國共兩黨的制度性交流和各層次交往,僅存副主席夏立言不定期赴陸訪問臺商一途,此外幾乎全面中斷。在民進黨仇中、恐中、反共的渲染與威脅下,年輕的藍營民代多視赴陸訪問爲畏途,甚至有人以多年不去大陸而自豪。
但事實上,大陸科技硬實力的發展、軍力的提升,國際間搭建的「全球南方」供應鏈、原物料鏈和開發性金融網絡的成長,國力強大後對東南亞、中亞與南亞等周邊國家「自然溢出」的地緣影響力,都值得臺灣各方面、特別是有意擦亮兩岸政策招牌的藍營新一代人物瞭解。
此外,大陸以科研突破爲前導、快速規模化和市場化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模式;及經由各種電子政務運行體系,所形成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與西方的政黨競爭選舉制度不同,但也能相當程度服膺民意的潮流;乃至於外人不易參透,因而多所妄斷民族治理、數位化社會治理等政策,都等待臺灣各界去研討和辨析。有意帶領檯灣社會重新思索兩岸關係、自覺有義務提出兩岸新路線的藍營青壯世代,應有此認識與行動的準備。
大陸對這羣正走上舞臺的藍營青壯世代,應重拾對話與交流的興趣,邀請像館長這樣的網紅評論者或旅遊博主到大陸,當然有助於破除臺灣輿論場對大陸的妖魔化、刻板化印象。但與年輕從政者與論述者的交流不可偏廢;藍營有望重新執政之際更應加強。
兩岸互望的功課,已冷落一段時間。不論是臺灣或大陸的青年有志之士,都應該拾起薪火、舉起燭光,帶動兩岸回暖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