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從傳話到對話 需互信與善意
社評
海基會董事長吳豊山在立法院答詢時透露,兩岸對話雖然中斷,但傳話管道暢通,傳話者包括臺商、研究兩岸的專家學者,及退職的兩岸事務高官。過去9年兩岸關係鬥而不破,兩岸間有人傳話並非不可想像,但重點在於傳話能否解決問題、擺脫惡性循環,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升級管道 聚焦務實議題
傳話是溝通、對話的一種形式,兩岸間有傳話管道,至少說明紅綠之間並未徹底撕破臉,檯面之下仍能來往。臺海兵兇戰危之際,這個訊息令人稍許欣慰。兩岸之間只能靠人傳話,不能有制度性對話,除卡在政治基礎問題以外,主要還是兩岸官方欠缺互信。
吳豊山提及的三類傳話者,從公開資訊來看確實有跡可循。兩岸學者已逐漸形成雙向互動,這是雙方有意願、能互諒所累積的成果。疫後兩岸恢復交流初期,曾傳出臺灣學者赴陸交流,遭公安搜查甚至留置的消息,引起兩岸學者圈震撼,經國民黨溝通後,即未再傳出類似的消息。最近幾個月,綠紅學者也開始對話,有綠營學者赴陸參加研討會,陸方也有具代表性的涉臺學者,來臺與綠營智庫座談。
但傳話的效果畢竟有限,一來未經制度性授權,若傳遞涉及機敏或層峰的訊息,會有風險,傳話者會自我限縮;二來傳話者不受法律或制度的約束,訊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可靠度有限。當前兩岸危急情勢下,紅綠須找到一個沒有政治包袱、不需對外「表演」、受雙方信任、可直接對最高層負責,並獲得授權,可以講真話、談實情,進而溝通彼此關切、處理解決迫切現實問題的管道。
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的時機可能還不成熟,但可以考慮從現有傳話管道中,選取並認定一個可以穩定運作、不受突發事件影響的管道,讓傳話升級爲「類對話」,爲直接對話創造條件。基於目前情勢的複雜和敏感程度,「類對話」管道所涉及議題,不宜好高騖遠,而要針對最迫切、最現實的議題。
例如,臺灣民衆在大陸接受調查、留置的狀況,能否依據既有兩岸溝通機制恢復即時通報?若大陸同意,民進黨政府就應承諾不再政治化炒作,避免外界混淆一般違法調查與政治拘禁。大陸若有意恢復部分省市陸客來臺,是否也可藉這個管道與臺灣方面溝通?傳話若能升級爲「類對話」,雙方就可聚焦恢復兩岸民間交流相關問題。
超脫黨派 邀在野黨參與
令人意外的是,有國民黨立委警告吳豊山和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兩岸不能有不透明、不合法的密室協商管道」,藍營本應對兩岸檯面上下的溝通都樂觀其成,卻膝反射式反對紅綠接觸,將其標籤化爲「密室協商」,這是把自己格局做小,把自己當成小綠。藍委的憂慮反映的是民進黨對兩岸接觸「只有我能、其他人都是賣臺」的心態,但兩岸各方的良性對話,必須超脫黨派利益,建立新的互動架構。
一方面,臺灣既有兩岸事務平臺,本來就帶有跨黨派元素,例如海基會董事、陸委會諮詢委員,都包含各政黨人士,官方背景智庫亦涵蓋藍綠光譜,兩岸若有意透過準官方或半官方平臺「類對話」,處理雙方具緊迫性事務,賴政府應邀請這些機構中在野黨人士參與,並與在野黨領袖尋求共識,各黨參與者也應秉持「國家利益高於政黨利益」理念,不要爲反對而反對。
另一方面,大陸與臺灣各界、各政黨交往,偏愛操作合縱連橫,這種策略下,要有深度互信,才能累積善意與互信,若要從零開始,坦白說是「不可能的任務」。兩岸若能夠形成一個穩定、常態化的傳話或對話管道,大陸應該予以尊重和珍惜,讓兩岸能夠擺脫誤解、誤判的惡性循環,從最具體、最務實的議題着手,讓兩岸人民感知,和平發展還是有前途、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