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事前防災事後救災 林俊憲郭國文推兩大修法案盼加強抗災韌性
▲民進黨立委郭國文(右)、林俊憲(左)提兩大修法案。(圖/立委郭國文國會辦公室提供)
記者詹詠淇/臺北報導
面對丹娜絲颱風重擊南臺灣,導致跨縣市大規模災損,總統賴清德日前也向災民致歉,並強調丹娜絲颱風路徑罕見。民進黨立委林俊憲、郭國文今(12日)公佈共同提案的《重建特別條例》強化災後救災方案,以及《災防法》修法案,希望可以加強防災韌性。
林俊憲指出,自己是首位提出《丹娜絲颱風重建特別條例》的政治人物,並聚焦於七大面向的災後重建。針對此次颱風造成大規模停電與通訊中斷,林俊憲強調,電網與通訊系統的韌性強化是條例中的核心重點。應優先推動臺17線與臺19線等災害高風險路段的電力與光纖電纜地下化,減少未來臺風、洪水及強風對供電與通訊的衝擊,避免災民陷入資訊孤島。
林俊憲表示,自己的版本授權行政部門透過預算編列,加強對災民的安置以及民宅受損補助,其中包含日前與郭國文共同提出的石綿瓦拆除與清運等災區環境復原措施。而在產業面,條例也納入農業災損與發展、災區產業與觀光振興、文化資產修復與藝文團體補助,以及受災企業紓困方案,期望協助災區儘速恢復生產與生活機能。
郭國文則指出,這次颱風橫跨多縣市,災害範圍大凸顯地方政府應變中心的應變能力不足,因此《災防法》修法案的一大重點是,賦予中央更多責任,能夠主動協助,必要時更可以由總統或行政院長擔任指揮官。
郭國文認爲,透過提高指揮層級,不只中央與地方的配合更協調,也可以加速防災效率,如果天災涉及到國安危機,總統也能直接指揮並納入國安單位。除了應變中心,爲加強在第一線對災情的掌握,也新增可以設置於災區的「前進指揮中心」,讓做決策的人可以到前線瞭解災情狀況;且法律明定重建階段也可以設置指揮所。
郭國文直言,目前行政院要指定災區的作業時間竟然要3至6個月,程序拖非常久,因此修法版本要求在災害結束後3天內必需公告,才能讓修復與重建工程加快進行,資源也更快到位。針對災區的認定標準,也新增「農業災損」,讓農民也可以被認定爲災民,除了最基本的現金救助外,能將風災或水災的大規模損傷納入考量,進一步得到協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