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人人都在談的Agent,正從技術應用走向組織變革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2025的現場逛了一圈後,一直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好奇的杜阿姨對今年流行的Agent(智能體)有了初步理解:“我認真聽了中興、還有一個鋼鐵廠現場領導同志的彙報演講,感覺Agent就是一個預裝很多算法的電腦和一個使用電腦的人的智力。比如中興做了最基礎的工作,再加上鋼鐵企業特點的數據學習,就成爲了可以指導控制預測鋼鐵工業的一攬子智能化的東西。”
杜阿姨隱隱覺得,這意味着新一代年輕人的工作環境和方式要和自己有很大的不同了。“以前在實驗室裡工作會看到一些涉及流程架構和信息儲備的雛形,看來以後AI會對人有更大幫助。”
“現在展會裡基本上都是圍繞具身智能和AI Agent相關方向的產品,這是一個很好的產業發展方向。”中關村數智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副理事長、秘書長賈昊認爲,Agent的崛起始於技術,成於產業、終於文明。
用Agent重構企業運作
“Agent的價值不在於替代某個崗位,而在於重構企業運作的底層邏輯,成爲推動企業轉型的‘智能引擎’。我們不是在打造一個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在架構企業未來的戰略基礎設施。”神州數碼通明湖雲和信創研究院AI解決方案專家楊柳春說。
在規範性和靈活性之間找到平衡,讓效率與敏捷共存,需要把“AI for Process”打造成一把企業變革的關鍵鑰匙。
作爲大企業開發者的好處就是,很多時候這些對Agent的探索也滿足了自身的訴求和需要。
京東最近做了一個招聘官Agent用於招聘騎手,可以執行從觸達,到用數字人面試,直至最後審批入職的全套任務。據透露,招聘官Agent已面試了超過十萬人,入職4萬人。“京東在Agent的佈局是挺多的,而且我們很關心它真正落地的效果,並不是一味說多少個Agent,我們更加想看到它真的解決問題。”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集團探索研究院副院長何曉冬說。
這意味着公司需要一整個戰略來支持。首次以企業展商身份參加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聯合利華中國研發中心副總裁沈俊分享了在內部推進AI的辦法:研發部有運作目標和個人目標,個人目標中都有一個與數字化(digital)相關的關鍵指標(OKR),會考覈員工用了多少數字化工具,來解決問題和提高效率。
“我們要讓AI成爲研發日常的一部分,從原來的20%試點應用,真正邁向80%以上項目全流程接入的‘AI先行’時代。”沈俊說。
迎來“超級智體”時代
“現在產業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其他的橫向大模型的突破是Agent智能躍遷的前提條件,隨着Agent能力提升,未來它能夠接管規則性場景的執行工作,而人類則可以專注於決策執行,相關的產業生態也將不斷拓展,並走向完善。”賈昊說。
肉眼可見的效率提升吸引着原本數字化基礎較好的企業進行創新嘗試。比如容聯雲推出的“智能業務分析一本通”產品,只需輸入“分析MAU波動與AUM上漲原因”等指令就可自動生成分析框架與數據看板,將策略生成時間從7天壓縮至11分鐘,人工參與度降至9%。在MCP&A2A服務架構下,企業可靈活編排任務流程,實現跨部門智能協同。目前,該方案已在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落地。
容聯雲副總裁、諸葛智能創始人孔淼道破了這次AI變革中的不變之處:這波AI不同於過去,以前工具要人使用纔有價值;現在AI能決策,有自主能力,在人不用時也有價值。從ChatGPT到Agent,AI能在人不在時完成任務,從處理信息到工具調閱;不變的是交付結果價值,而非只在用時有效的工具。未來技術會變,如多Agent協同,但不變的是用AI交付結果。
這意味着AI註定要從“技術應用”向“組織變革”深化。中歐AI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億緯鋰能經濟學與決策科學教席教授方躍前瞻性地提出“超級智體”(Super Intelligent Syntegron)概念,他指出未來企業將不再是人與工具的簡單組合,而是進化爲一個能夠自我學習、自我迭代的有機生命體。
未來,AI將成爲需要培訓維護的核心資產,人類則轉型爲AI訓練師;智能體與員工的協同,將重構企業決策流程與效率邊界。最深遠的挑戰也未必是技術瓶頸,而是人類如何與比自己更高效的智能體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