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專法拚闖關 外送平臺業者籲:審慎立法、兼顧四方平衡
外送平臺業者對於「外送專法」,呼籲審慎立法。記者趙容萱/攝影
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召委廖偉翔今主持「外送平臺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公聽會,拚外送專法闖關。外送平臺業者認爲,該法牽涉層面廣,臺灣正面臨首個針對非典型勞動業的專法,盼能審慎立法,兼顧消費者、外送員、商家以及外送平臺業者等四方平衡。
臺灣美國商會交通運輸暨物流委員會主席、Uber Eats公共政策暨政府事務總監馬培治表示,平臺業者不反對法治化管理外送產業,但關鍵在細節與配套,因爲牽涉層面廣、效應複雜,需要充分對話與深入研究。平臺業者過去兩年多次參與勞動部會議溝通,但目前專法討論仍有許多關鍵未明。
馬培治指出,外送產業「牽一髮動全身」,消費者追求便宜、快速與高品質服務;外送員希望自由工作、獲保障與高報酬;商家盼降成本、拓展營運;平臺則需增加交易量以維持運作,這四方關係彼此制衡,一旦平衡被打破,最終會影響到是付費的消費者。
馬培治強調,目前專法重點在外送員保障與平臺管理,但若要提高保障、改變現有平衡,勢必帶來成本外溢效應,建議討論應更理性,邀請經濟學者等第三方參與。
馬培治認爲,目前外送專法進入法制化階段,許多基本問題尚待釐清,包括政策範圍、保護對象及數據依據等。他舉例,外送員實際送餐期間平均每小時收入約270元,且工作彈性高,上線八小時不接單也不受懲罰,因此立法時需考量不同型態的外送者差異。
馬培治以紐約爲例,報酬以「接單至完成」時間爲基準,併兼顧背景待命時間,限制外送員無限上線;歐洲多采「僱傭推定製」,將外送員視爲員工,但平臺無法再提供大量彈性兼職機會,造成偶爾送餐的兼職族羣被排除。
馬培治認爲,若倉促立法恐導致法規環境不穩、投資信心受挫,建議審慎立法,應建立可信的研究基礎,深入評估外送員薪酬、如何兼顧彈性自由與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