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家雜誌:臺灣廢核完全是「給自己製造弱點」

核三廠2號機於1985年5月18日滿功率,創下「臺灣總體發電52.4%來自核能」的歷史紀錄。但隨着核電廠一一除役,臺灣失去了最佳的穩定電力來源。(圖/臺電公司)

即使立法院完成了核管法的修定,放寬核電廠的延役申請門檻,但是民進黨政府仍然沒有提出核三廠2號機延役申請,使得該反應爐仍然在5月17日降載並解聯,此舉實現了民進黨的非核家園宿願,就再也沒有其他的好處。除了臺灣內部的各種批評以外,美國的批評也沒停過,著名的《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在5月16日就在網站上登出一篇《臺灣爲自己製造的致命弱點:淘汰核電》,副標題是『民進黨政府不應該在與中國大陸的衝突之際,放棄他們唯一不能瞄準的能源目標』。

文章寫道:(臺製)超音速反艦飛彈朝解放軍海軍艦隊發射,滿載武裝的噴射戰鬥機,從隱蔽的山間基地起飛,(臺灣)特種部隊在狹窄的小巷之間,與來犯的解放軍進行激烈的交火:以上這些場景,經常是想像中的入侵臺灣作戰情況。但是事實上,更有可能的情況卻很少被提及,那就是大面積停電,整個島嶼突然陷入一片漆黑。

臺灣即將關閉最後一座運轉的核電廠,這將增加臺灣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而化石燃料早已是臺灣最主要的能源來源。一旦兩岸局勢緊張,中國大陸對臺發動封鎖,極度依賴能源進口的臺灣,必將面臨更大的停電風險。簡而言之,廢除核電,等於是自願放棄在與中國大陸衝突中,大陸不能瞄準的唯一能源。

對臺灣來說,核電也事關生計與經濟。臺灣尖端的AI晶片產業、現代便捷的生活方式,以及軍隊防衛都依賴電力。瞭解這一點,解放軍在未來的可能衝突中,必然會試圖摧毀臺灣的能源供應,隨之而來的能源韌性崩潰不但會直接削弱臺灣人民的抵抗意志,也會削弱軍方後續防衛的能力。

俄烏戰爭證明,對敵後能源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性攻擊,是現代戰爭的決定性手段。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以來,核能已成爲烏克蘭電網的主要電力來源。俄羅斯利用無情的飛彈和無人機攻擊,摧毀了烏克蘭的許多水力發電廠和火力發電廠,導致其90% 以上的火力發電系統、 45% 的水力發電系統無法運作。截至 2024 年,核電佔烏克蘭總體供電量的 60%以上,如果俄羅斯對最近恢復的火力發電廠和水力發電廠發動新一輪打擊,這一比例還可能繼續上升。

在烏克蘭問題上,俄羅斯對於引發核輻射的擔憂,使得他們不能對核能設備發動打擊。特別是擔心發生車諾比式的核子災難,當年的災害不只白俄羅斯、烏克蘭受害,也對整個歐洲帶來毀滅性的溢出效應,這使得國際社會的壓力,抑制了俄羅斯對烏克蘭其他核子基礎設施的攻擊。即使札波羅熱核電廠被俄羅斯佔領,但烏克蘭目前仍有包括羅夫諾核電廠、南烏克蘭核電廠、赫梅利尼茨基核電廠3座核電廠,總計是9部機組。由於這些核電機組完好無損,烏克蘭透過及時修復電網基礎設施,恢復了全國的電力供應。如果烏克蘭效法臺灣,關閉全部的核反應爐,那麼由於熱電和水力發電基礎設施的維修時間較長,烏克蘭就可能面臨持續的停電問題。

很多人會說,北京可能不顧外界眼光執意要攻擊核電廠。這種看法顯然過於片面。事實上,北京對核外泄漏後果的警覺性,至少與莫斯科一樣高,甚至更高。臺灣距離福建省不到 160 公里,靠近中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一些地區,包括上海、深圳等主要金融和技術中心。所以,要是攻擊臺灣的核電廠造成核事故,也會對大陸內部造成經濟和政治的不穩定,也就威脅到CCP(中共)執政的合法性。儘管中共有能力控制媒體和牆內網,但是CCP領導層仍難以證明「放射性污染是實現臺灣統一的必要犧牲」。此類事故也會使世界將中國大陸視爲不負責任的大國,損害北京來之不易的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

對CCP來說,統一臺灣是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更廣泛目標的關鍵里程碑。這個目標本質上假設統一後臺灣將併入版圖,就像前殖民地香港和澳門一樣。但讓中國的「寶島」在未來十萬年內變成一片死寂、充滿放射性的荒地,或許並不符合「解放臺灣」或將其歸還「祖國懷抱」的定義。

另外,臺灣在防禦兩棲入侵方面的地理優勢衆所周知,但地理位置也是一把雙面刃。與對手的陸地邊界可能有利於入侵,而與盟友的邊界則有助於避免封鎖和消耗戰。與烏克蘭不同,烏克蘭的盟友能夠透過跨越多個陸地邊界的管道、鐵路和公路供應能源,而臺灣完全依賴海上與空中交通運輸,而海上燃料運輸則容易受到封鎖。其島嶼地理位置,又排除了電網與盟友連接起來的可能性(沒有陸地電網)。這些客觀的局勢表明,如果臺灣沒有保留核電等穩定的國內能源,那麼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嚴重的停電幾乎是必然的。

如果中國大陸真的發動封鎖,海上燃料運輸航線中斷,臺灣各地的軍事基地就算有備用的燃料可以支持一段時間,但是它們也是有限的,時間一長也會用盡燃料,到時候只能依靠間歇性、依賴天氣的再生能源。

這將帶給臺灣嚴重的國防危機,例如,電網故障可能影響臺灣樂山預警雷達站的運作,該雷達相當先進,可以偵測到5000公里以外的飛彈發射。如果無法及早發現和追蹤彈道飛彈發射,臺灣將難以攔截來自對岸的飛彈攻擊。一旦中國大陸的彈道飛彈襲擊摧毀臺灣的飛彈系統、海軍港口或空軍基地,解放軍飛機和海軍艦艇將可以自由地在臺灣島周圍的天空和水域巡航。到了這一步,就算美國想幫忙也很困難,由於缺乏臺灣預警雷達的即時情報共享,美國海軍就缺乏足夠距離或提前量,探測解放軍彈道飛彈的實際能力。其結果就是,美國海軍艦艇可能被迫在距離臺灣更遠的地方作業,對臺灣的防衛幫助就顯得更薄弱。

長期以來,臺灣內部的一些所謂的專家,總喜歡稱臺灣的核電廠「老舊、不適用」,認爲由於它們依賴外部電力才能安全運行,在戰爭期間會成爲負擔。但是,這種擔憂是多餘的,因爲臺灣的核電廠在建設初期,就依據臺灣多臺風的情況,在主廠房區就配備備用電力系統,並不容易遭到攻擊。同時,由於北京擔心災難性的後果,這些與核電安全有關的系統,也很可能不會成爲中國大陸的攻擊目標。

還有一種看法是「擴大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可以增強臺灣電網的彈性」,但是,這些再生能源的有效輸出,非常依賴合適的天氣條件,無法與核電的可靠性相媲美。那些主張臺灣「無核化」的論點,未能認識到保留在軍事衝突中最不易受到攻擊的能源的軍事和戰略價值,核能非但不是負擔,而且是抵禦中國大陸潛在攻擊的安全設備。

在臺北執政黨民進黨,長期以來致力於廢除核能,自1980年代民進黨成立以來,就一直與反核環保組織結盟。到了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又利用民衆的恐懼情緒,逼迫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停止第4座核廠的建設。然而這場反核的狂歡持續時間不長。 2018年,一場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國公投,否決了臺灣在2025年實現無核化的提議,顯示大多數臺灣人其實反對淘汰核電。最近的民意調查還顯示,約75%的民衆支持延長現有核電廠的使用時間。事實上,臺灣立法會中的反對黨也已聯合起來,推動就核電淘汰計劃舉行全國公投。

事實上,華盛頓一直對民進黨發出警告與勸說,美國在臺協會(AIT)理事主席谷立言(Raymond Greene ),他一直對臺灣的能源安全表示擔憂,並表示願意透過核能合作的方式,幫助臺灣實現能源部門多元化。同樣的,美國前能源部長朱棣文也表示,清潔核能是全球共識,並警告臺灣過度依賴儲存能力低下的化石燃料,使自己處於高度安全風險。

臺灣政府的屢勸不聽,也會影響了川普政府對臺灣的觀感。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 柯伯吉(Elbridge Colby)就認爲,臺灣沒有爲可能的入侵做好足夠的準備,美國保衛臺灣的承諾,將取決於臺灣自身的防禦能力,與美軍的作戰風險的強度。而民進黨執意關停核電廠,正在降低臺灣的軍事準備能力,從而有可能降低美國向臺灣提供援助的積極度。

民進黨在覈能問題上的立場,也可能會影響北京對臺灣的手段,既然臺灣變得衰弱,那麼直接選擇軍事力量似乎變得容易一些,而不是麻煩又迂迴的統戰手段。也就是說,如果臺灣放棄核電,北京的解放軍將領們可能不再認爲臺灣難打,變成是一個可以征服的軟弱目標。

如今臺灣安全情勢岌岌可危,民進黨如果是個負責任的執政者,就必須拋開黨派政治,把能源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此建議,爲確保國防能源充足,臺灣必須暫停關閉最後一座核電廠的計劃,並消除對外商對投資核能的障礙。最好在各界合資的辧法,增加下一代反應器的建設,新的反應器在安全方面比以往更佳,並解決公衆對核能安全和核廢料儲存的擔憂。核能在發電中的比重應上升到25%以上,這一標準並不嚴格,遠低於臺灣歷史上曾經創下「核電佔比52.4%」的紀錄,但足以維持關鍵基礎設施和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