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市場現怪象 學者:央行可揭露匯率目標區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30日搭配中研學術大會特別舉辦劉大中教授暨蔣碩傑教授紀念研討會。圖/陳碧芬

新臺幣兌美元匯率30日收盤前狂貶7.22角,回到29.902元。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多位經濟學者認爲,在6月30日對新臺幣匯價作價,外界都明白時點上它對企業財報、壽險業會計帳的必要,但29.9的價位會不會對明天7月1日臺幣匯價續貶有效?「實際上金融業者都心知肚」。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賴景昌表示,臺灣目前面對不確定的局勢,從第二代通貨危機理論的學理看,要壓低預期臺幣匯率的升值或匯率波動幅度,央行可用的政策是揭露匯率目標區。

賴景昌也指出,經濟學界有一篇很重要的著作是2008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早期所詮釋:「面對不確定的經濟狀況,央行只要先試着實施這個目標區政策,沒有做任何的行動,如沒有到外匯市場上做任何行動,只要訊息的揭露,就會壓低匯率波動的區間,本質上對於匯率就有安定的作用」,在國際金融中,這個作用有安定的功能,或叫蜜月效果,

賴景昌指出,匯率目標區其實是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一個法則,央行只有在匯率脫離想要保護的價位區間,包括脫離區間的上限和下限時,纔會進入外匯市場買賣外匯,否則它讓匯率在區間內自由浮動,不加以干預。外界可以把它解讀匯率的防線就是匯率目標區的邊界。

他舉例,若臺灣的外匯市場如果是所謂的雙邊區間,央行要把臺幣匯率固守在35~28之間,央行如果想要力守29元,會主觀的認爲匯率目標區的邊界是29,用大數法則去看,整個社會對匯率的預期就是29、28、27的加權平均價;這個區間可以是單邊的下限,單邊下限是守住28 。這樣子的訊息的揭露,會使原先猜測央行匯率防線低於宣示匯率防線的市場參與者,會校正的原先的預期,例如說如果央行宣示28,原先猜測27的人就會馬上校正成27,經過加權平均之後,「匯率的預期波動就會減少,也會壓低外匯市場匯率波動的預期」,會降低外匯市場拋售外匯的數量,從而降低匯率波動的幅度。

中央研究院首屆中研學術大會(AS Conferences)30日隆重登場,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特別舉辦劉大中教授暨蔣碩傑教授紀念研討會,邀請經濟學家羣探討「國際貿易的新秩序:關稅與匯率政策的角色」。

賴景昌也提議,外匯市場失序的時候,應該要利用央行的特質和優勢:「就是大家都看你,衆所矚目」,可趁這個機會引導民衆的信心。做法上,訊息揭露匯率的防線,以有效引導市場,並壓低匯率波動的預期,這樣的策略將有助於抑制投機性炒作的規模,進而降低匯率波動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