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土機超人敗血症亡!當心9大常見致病菌 醫籲2類患者避涉水清淤

▲「挖土機超人」救災感染過世。(圖/翻攝臉書/林奕華)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桃園市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投入救災卻因傷口感染敗血症死亡,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感慨此爲不幸事件,然而污水跟土壤藏有常見9類致病細菌,嚴重可能致死,提醒志工們要注意自己的裝備跟保護措施。感染科醫師則特別提醒污水中要注意「親水性產氣單胞菌(Aeromonas)」,若本身有固有疾病,尤其是肝硬化、糖尿病控制不是很好的患者,在清理災區過程又產生傷口,就可能發生嚴重感染。

桃園市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在災情發生後毫不猶豫帶着救災機具「小山貓」奔赴花蓮,與侄子一同投入救援工作,然而他在救災期間左腳不慎遭刺傷,傷口逐漸腫脹,第8天身體狀況惡化,才自行聯繫救護車前往門諾醫院治療,並診斷傷口感染。

林鴻森病情一度穩定,但腫脹未消,家屬與院方協商後,決定將他轉送桃園林口長庚醫院進一步治療。轉院途中,他意識清醒,仍有望康復。然而,抵達長庚醫院時,他突然昏迷,醫院雖全力搶救,仍因感染引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最終在中秋夜不幸離世。

曾淑慧表示,志工死亡是不幸的事件,雖也經過醫院全力搶救,最後還是不治,非常遺憾,也要再度提醒,志工在災區協助復原跟重建時,要注意自己的裝備跟保護,因爲,污水跟土壤都會有致病細菌,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創傷弧菌、腸弧菌、霍亂弧菌、氣單胞菌、假單胞菌、類鼻疽伯克氏菌及鉤端螺旋體菌等,務必得做好自我防護,一定要着雨鞋、長靴以及口罩、手套,才能避免感染,避免重症跟死亡。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口長庚內科部感染科醫師謝顯森表示,災區比較容易接觸骯髒污水,可能會出現「親水性產氣單胞菌」,皮膚上有傷口可能造成感染,本身若有糖尿病、肝硬化等固有疾病者,因爲免疫力也會比一般人更不佳,傷口可能會引發嚴重感染。

謝顯森提醒,災區志工在投入清理前,應先評估自身健康狀況,若身體狀況良好、慢性病控制穩定,風險相對較低,但像肝硬化、腎衰竭、洗腎或心臟病患者,因疾病難以短期改善,又需固定服藥與就醫,不建議親自參與涉水或重勞動工作,一來現場環境容易造成感染,二來若身體出狀況,藥物與醫療都不方便取得,反而可能危及健康。

若在救災現場出現小傷口該如何處理?謝顯森建議,應立即消毒並簡單包紮,一般輕微擦傷自行護理即可,但若有慢性病或曾接觸污水或者是清理出來的廢棄物,最好儘早就醫讓醫師檢查,不要當成「只是小破皮」而輕忽,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範圍擴大、發燒,甚至意識混亂或譫妄等症狀,代表感染惡化,就應立即送醫治療。

有感染科醫師擔心志工是類鼻疽感染,曾淑慧表示,上週國內類鼻疽新增1例,爲臺中市個案,另新增三例鉤端螺旋體病例,則分別位於新北、臺中、屏東,經瞭解與災區無關。疾管署也持續監測花蓮災區狀況,目前並沒有特殊傳染病疫情。

衛福部針對災區開放災民、救災人員、志工等不限身份可以接種公費流感、新冠疫苗,曾淑慧表示,目前爲止流感疫苗接種860劑,新冠287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