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C臺灣全基因體定序聯盟正式成立
國衛院副院長陳爲堅(左起)、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蔡世峰、臺基盟董事長陳銘達、國衛院論壇總召集人吳成文、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恆及高雄醫大公共衛生學系教授何啓功合影。 臺基盟生技/提供
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臺基盟生技公司(TGIA)」與「國衛院論壇」共同主辦的「2025精準健康論壇-糖尿病與腎臟疾病」及「TWC(Taiwan WGS Consortium)臺灣全基因體定序聯盟」成立記者會,於4月25日正式宣佈成立,爲臺灣精準醫療發展立下重要里程碑。
TWC計劃,廣邀產官學研包括臨牀醫學中心、學研機構與產業界共同參與,致力於建立具臺灣資料主權的高品質基因資料庫。
臺基盟生技/提供
TWC的核心使命,是打造臺灣精準健康的國家級基礎建設,不僅提供精準醫療所需的基因資訊,更爲未來20年生醫產業發展與國民健康奠定堅實基礎。
本次精準健康論壇,由國家衛生研究院(NHRI)、臺基盟生技(TGIA)與國衛院論壇(NHRI Forum)共同主辦,邀請來自國衛院、臺北榮民總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和中央研究院的八位演講者齊聚一堂,討論與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相關的臨牀、遺傳學、基礎研究和公共衛生課題,八位講者重點摘要如下:
2025精準健康論壇之錄影檔案,已建置於國衛院論壇網站。(https://forum.nhri.edu.tw/114-events-2-review) 臺基盟生技/提供
許惠恆:推動精準醫學應用於糖尿病照護 打造未來醫療新藍圖
副院長許惠恆。 業者/提供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恆指出,臺灣在民國110年的統計資料中,已有超過250萬人罹患糖尿病,佔全國人口至少10%。推動精準醫學於糖尿病照護的應用,成爲當前醫療體系的重要任務。
許惠恆表示,精準醫學的基礎首在於建立大型生物資料庫。臺灣透過「臺灣精準醫療計劃」(TPMI),聯合臺大醫院、榮總醫院、和信醫院、北醫醫院⋯等16家醫療機構,成功蒐集超過50萬筆基因型,爲國內精準醫療發展奠定數據基礎。
針對糖尿病的精準分類策略,許惠恆指出,透過年齡、BMI、血糖指標(HbA1c)、自體抗體、胰島素功能等多項變項進行病患分羣與再分類,可更精確預測各分羣患者的併發症風險及治療反應,實現個別化的治療策略。
此外,多基因風險評分(Polygenic Risk Score, PRS)已成爲預測糖尿病風險的重要工具,雖尚無法精確預測發病時間,但能做爲傳統危險因子的有力補充,協助早期識別高風險族羣。
鍾仁華:以大數據與基因分析開啓精準預測新時代
博士鍾仁華。 業者/提供
第二型糖尿病(T2D)及代謝疾病(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與慢性病及死亡率密切相關。
鍾仁華運用Taiwan Biobank及UK Biobank大型資料庫,整合多項基因分析技術,研究發現,風險最高族羣的糖尿病發病機率高出1.7至3.2倍,且不同生物機制在性別、年齡、BMI條件下有顯著差異。
透過更細緻的pPS模型,能進一步提升糖尿病及代謝疾病的精準預測與個人化介入,爲疾病管理和治療策略開啓新的可能。未來,結合基因資料與臨牀資訊的多層次整合,將是推動精準醫療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黎思源:大數據驅動腎臟病精準醫療 TRTOI平臺引領創新研究新時代
醫師黎思源。 業者/提供
黎思源指出,腎臟病已成臺灣的「國病」,每年健保支出逾500億元,且全臺透析中心數量已超越麥當勞分店(778家vs. 410家),情況相當嚴峻。糖尿病腎病、組織纖維化及粒線體功能失調等,是腎臟病主要成因。
爲推動精準醫療,臺北榮總建置了全球前三大規模的腎臟RNA資料庫——TRTOI已建立標準化RNA定序流程,並在2024年發現五個新腎臟致病基因,對外發表,展現高度研究能量。
TRTOI不僅支援生醫AI智慧運算與生技產業發展,也可以推動臨牀精準介入,成爲高影響力研究與產學轉譯的重要推手。黎思源強調,腎臟病精準醫療已邁入數據驅動、應用爆發的新時代,未來期待更多跨領域合作與創新應用,共同提升腎臟病患者的治療與預後。
黃道揚:臺灣腎臟疾病基因檢測現新進展 助攻精準診斷與治療
醫師黃道揚。 業者/提供
黃道揚近日發表臺灣腎臟疾病基因檢測的重要新進展,針對ADPKD(顯性遺傳多囊腎病)、ADTKD(顯性遺傳腎小管間質疾病)及蛋白尿等疾病,揭示了精準診斷的研究成果,爲未來腎臟疾病的治療方向帶來新希望。
自2014年臺灣PKD聯盟成立以來,已累積檢測逾2,200個家庭,其中920個家庭中有68.9%成功找到致病基因,主要爲PKD1與PKD2。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患者中超過17%攜帶特有的PKD2 p.Arg803*創始突變。
此外,針對罕見的ADTKD,研究團隊辨識出UMOD基因的新突變,並指出MUC1基因變異由於技術檢測困難,可能被低估。在蛋白尿的單基因疾病部分,臺灣長期研究顯示,約6.9%的患者可檢出遺傳異常,主要涉及COL4A、HNF1B等基因,反映兒童與成人在遺傳模式上的差異。
吳逸文:多基因風險分數在慢性腎臟病的臨牀應用新進展
主任吳逸文。 業者/提供
吳逸文指出,全球慢性腎臟病(CKD)盛行率高,帶來沉重經濟負擔,而臺灣末期腎病(ESKD)盛行率更居全球之冠,其中糖尿病腎病(DKD)是主要成因之一。不同族羣的遺傳背景,會導致腎病表現的顯著差異。
吳逸文分享,臺灣研究團隊已鑑定出4個與腎功能相關的新基因座,並運用跨組學(trans-omics)方法,成功建立高風險糖尿病患者的腎病預測模型。這項研究顯示,PRS可分層臺灣族羣的CKD風險,未來有望應用於推動個人化精準健康預防醫學之發展。
餘美靜:小兒腎臟疾病精準醫療新趨勢與基因學洞察
教授餘美靜。 業者/提供
餘美靜深入剖析小兒慢性腎臟病(CKD)成因,指出包括先天性泌尿道缺陷、遺傳性疾病、感染、腎病症候羣(NS)、系統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腎炎,LN)、外傷,以及尿液阻塞或逆流等因素。
全球資料顯示,約六成兒童CKD起源於先天性腎臟泌尿道結構異常。而根據臺灣資料統計:
•腎絲球疾病佔48.9%,如原發性腎炎及紅斑性狼瘡腎炎。
•非腎絲球疾病佔51.1%,多由先天性異常引起,如腎發育不良、逆流性腎病變。
•七歲以前以非腎絲球疾病爲主,七歲以後則以腎絲球疾病爲主。
臺灣自1990年起即推行「學童尿液篩檢制度」,異常檢出率約爲千分之3.8。持續性無症狀血尿者,未來發展爲末期腎病(ESKD)的風險增加,顯示早期發現與介入的重要性。特別是遺傳性腎絲球病變,往往同時影響腎臟、耳朵與眼睛,需及早注意。
餘教授強調,透過基因與分子資訊整合,精準醫療有望推動小兒腎臟病的早期診斷、個人化治療及長期預後改善,實現以病童爲中心的全人照護願景。
楊奕馨:健康大數據躍進 國衛院攜手各界打造 Trusted Research Environment 引領精準醫療新時代
博士楊奕馨。 業者/提供
楊奕馨說明臺灣如何以資料基礎建設驅動精準醫療。她首先指出,2030 年醫療革新的關鍵在於「大型、可互通且具縱深的長期世代資料庫」,唯有擁有龐大且標準化的基因與臨牀資料,國家纔有條件參與下一波精準醫學研究。
爲落實這一目標,國衛院聯合跨部會機構打造「臺灣健康大數據整合服務平臺」(Gateway to Health Data, GHD TW),提供單一窗口、資料篩選器與智慧導航功能,協助研究者快速定位可串聯的多來源資料集 。平臺遵循 FHIR 原則並引入「受信任研究環境」(Trusted Research Environment, TRE),以「五重安全」——安全資料、場域、人員、計劃與輸出——確保數據不落地、去識別化及合法合規使用。
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臺(NBCT)已完成「共同資料模式」(NBCT CDM),將各醫院電子病歷自動轉換爲國際標準格式(FHIR/OMOP),透過雙重加密與 Hash ID,實現跨院資料去識別與安全交換。楊奕馨強調,唯有透過跨部會合作、產學醫研共同參與,並建立合規安全受信任、國際接軌的資料共享機制,臺灣才能讓臨牀與基因大數據真正「堆疊起來、被看見、被用到」,加速精準醫療創新並造福全民健康。
楊欣洲:整合基因與醫學影像推進糖尿病風險評估
所長楊欣洲。 業者/提供
楊欣洲研究員團隊發表整合式AI風險評估成果,結合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20萬名參與者的基因與五大醫學影像數據,預測T2D。PRS與MRS模型AUC達0.95,最高風險族羣T2D發生勝算比高出6至7倍。深度學習模型以影像像素輸入,表現優於傳統報告,具成本優勢。
研究正與醫學中心進行外部驗證,計劃導入臨牀健康檢查。
楊欣洲強調,整合大型基因體與醫學影像資料的 AI平臺爲早期偵測與精準預防 T2D 開啓新途徑,也爲醫院與健檢機構累積的龐大影像庫帶來轉譯契機。未來團隊將擴及更多慢性病別,攜手學研與產業夥伴打造臺灣精準健康創新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