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趨勢-優雅老去比長壽更重要

調查顯示,有54%的受訪臺灣民衆認爲,能實現嚮往的生活品質與生活方式,比單純延長壽命更重要。圖/摘自freepik

到了熟齡時代,除了希望財務獨立、財富無虞,還有什麼是臺灣民衆在退休後最在意的?答案是:優雅老去。能維持身心狀態及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是財務之外民衆最在意的退休期待,這也代表,追求更長的壽命,已不再是單一願望,活得好纔是重要追求。

根據《宏利亞洲康健調查》最新結果,臺灣人不只關注退休的財務準備,對於如何達到老後的身體與心理健康,也相當重視。活得久,還要活得好,已經成爲臺灣人對「長壽」定義的實際期待。調查涵蓋臺灣、大陸、香港、日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亞洲九個市場;聚焦於「長壽」這個議題,探討在壽命持續延長的背景下,亞洲人對於老後生活的期待與準備。

調查顯示,有54%的受訪臺灣民衆認爲,能夠過上有品質、有意義的生活,包括完全財務獨立、維持身心狀態、能實現嚮往的生活品質與生活方式,比單純延長壽命更重要。這樣的觀點,與我多年來在金融與健康領域的觀察不謀而合。

爲了退休做準備,不是隻有努力賺錢,還要思考如何打造一個不只是長壽,更是富足、平衡且充滿成就感的人生。然而,臺灣人雖然認爲身心健康很重要,但調查中發現,爲了維持健康採取行動的人不到5成,甚至只有約2成會定期監測如肌肉量、握力、平衡力等指標。

這些數據顯示,雖然大家都知道健康重要,但真正落實到生活中的人,還是太少,而且媒體上經常報導「需要多少錢才能退休?」的議題引導下,民衆偏向專注在努力填補資金缺口,而忘了可能身心健康也有缺口。

到底「有錢才能維持健康」還是「維持健康纔能有錢」?其實兩者一樣重要,好好的管理資產,透過適當配置讓財富成長,而不只是單靠拚命工作,忽略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調查顯示,有71%的臺灣受訪者表示他們瞭解財務準備的重要性,但卻有高達58%的受訪者認爲自己的退休財務準備不足,這個比例明顯高於亞洲平均的43%。問題有可能就出在臺灣民衆的財務健康方面。

臺灣民衆的金融資產中有將近一半是現金、儲蓄或定存。這樣的配置偏保守,乍看之下似乎適合風險承受度較低的退休準備用途,但在通膨壓力與壽命延長的雙重挑戰下,顯然無法支撐長期的退休生活。國人需要的不只是存錢,而是讓資產穩定增值,透過能提供穩定及持續收益的金融或投資產品,創造長期現金流。

現在的市場環境變化快速,資產配置不能一成不變。多元化投資不只是爲了追求報酬,更是爲了分散風險、穩定生活。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並定期檢視與調整,才能真正打造出支撐長壽人生的財務基礎。

調查顯示,愈來愈多臺灣人開始意識到「退休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人們不再只是被動等待退休,而是主動規劃、積極準備。只要願意正視健康與財務的雙重挑戰,並採取行動,就能在未來爲自己打造一個能夠自主、健康、有尊嚴的老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