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回聘、職務再設計 解決缺工難題
2025年10月190期《臺灣銀行家》
金融機構面臨人手短缺,透過退休回聘制度、職務再設計,「青銀共融」可望解決缺工難題。
過去,金融業被視爲多金、穩定的夢幻行業,然而,現今的年輕世代對金融業的職場偏好已不若以往。根據臺灣金融研訓院2025年金融機構人資問卷調查顯示,逾6成受訪金融機構表示人力不足,且對未來一年的人力更感悲觀,不過,透過彈性的退休後回聘制度,甚至透過職務再設計,創造青銀世代共融,或許是緩解人力不足解方。
臺灣金融研訓院長期深耕國內金融業人力資源課題,此次人資問卷調查訪問7家金融控股公司、31家銀行,辦理關鍵議題專家座談,於2025年6月完成年度調查報告,並深度訪談銀行人資領域業者與專家,從量化與質化研究雙管齊下,探討近期金融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關鍵議題。
近年在金融科技的助攻下,超過8成的機構已將人工智慧應用在客戶服務、防範詐騙、洗錢防制、行銷、工作助理、法遵風控等業務上,流程自動化降低金融機構的人力負擔。不過,調查結果顯示,逾6成受訪機構人力不足,與2024年逾8成相比,缺工程度似有緩解跡象,然而,各機構對於未來一年人力市場的看法卻變得更加保守。
調查顯示,受訪機構對未來一年人力市場的樂觀比例從2024年的34.3%降至2025年的31.6%,不樂觀的比例從28.6%攀升至34.2%。若以年齡層分佈來看,無論是一般員工或是管理層級員工,皆以40至59歲的員工人數最多。金融業本來應該呈現人數隨着年齡增加而遞減的金字塔型組織結構,如今卻呈現出紡錘形結構,除了反映人力不足的現況,似乎也預示着可能出現的管理斷層。
導致機構的人力不足的主因是整體人口成長趨緩;根據調查結果,人力不足的機構當中,逾8成招募不到員工,若從大專院校中商業及管理學門畢業生人數來看,2021年有5.4萬人,2023年卻下滑至4.8萬人,顯示金融相關科系畢業的人才供給量正在縮減。另一方面,金控與大型銀行認爲「工作內容無法吸引年輕人」爲招聘不到人的原因之一,中小型銀行招募不到人則以「產業或公司形象無法贏得年輕人的青睞」爲主。
這項調查結果不禁令人深思,隨着社會價值觀的演進與變化,金融業原是人人搶捧的「金飯碗」,如今似乎不再是大衆的共識。此外,雖然年輕世代即將成爲金融機構的中堅分子,然而根據問卷調查,在目前人力資源管理上最需要改善的課題中,6成受訪機構認爲世代價值觀的差異不僅使得金融業招募遇到困難,內部的管理也遇到瓶頸。
面對年輕世代對金融業偏好降低,以及資深員工提前退休的浪潮,如何有效運用中高齡及屆退人力,成爲金融機構的重要課題。年度專家會議的焦點訪談,正是以此爲主題展開討論。尤其近年金融機構出現退休潮,未滿65歲就申請退休的資深員工多於屆齡退休者,有逾6成的機構考慮或已經採取相應的行動因應員工提早退休的現象。(作者彭勝本爲臺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董珮珊爲臺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全文請見190期《臺灣銀行家》;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