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城市“再野化”,近距離感受自然

(來源:中國環境網)

轉自:中國環境網

城市“再野化”近年來受到高度關注。作爲一種尊重自然演替、恢復生態本底的新理念,城市“再野化”旨在通過重建關鍵物種及其生態功能,修復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荒野屬性,實現生物多樣性的自我維持和生態過程的自主運行。在城市語境下,“再野化”並非完全迴歸原始自然,而是通過科學、有序、分區施策,提高生態系統服務水平,增強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最終實現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爲,城市“再野化”目標的實現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密切相關,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釐清價值理念,引領城市實踐。“再野化”關注城市空間中的生態自主權,通過建立自我調節、自我更新、對變化具有韌性的生態系統,減輕其對持續人爲管理的依賴,在不管理或最低程度管理中自我維持。深刻把握“再野化”對城市生態修復和生態系統的戰略價值,需要解決“過度人工管護”的路徑依賴問題,推動從“景觀綠化”向“生命系統重建”、從依賴人工干預修復向保護並自然恢復爲主的轉變。爲此,可探索在生態環境優先保護單元中設立“自然恢復優先區”層級,通過封育保育、自然演替等非干預手段,建立退化空間動態轉化機制,定期評估生態狀態和修復成效,確保生態保護目標從靜態隔離向動態修復“平穩過渡”,最終在城市空間中構建以自然力爲主導、低干預高韌性的生命共同體。

融入發展規劃,明確空間定位。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應貫穿城市空間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成爲城市各要素協調發展的基礎性支撐。積極探索基於“再野化”的生態保護修復新理念和方法,自上而下融入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戰略規劃,打造城市溼地公園等“再野化”工程,使“再野化”實踐融入城市生態脈絡,避免“見縫插針”的補丁式治理。

嚴守生態紅線,堅守綠色底線。任何開發建設活動都必須以不突破生態保護紅線爲前提,要確保生態系統的原真性與完整性不受威脅,築牢生態安全根基。通過精準化管控,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完善生態安全格局,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和生活方式綠色化轉型。依託“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通過衛星遙感、地面巡查等手段實時監控紅線區域的人類活動,根據生態監測數據和公衆參與反饋動態調整管理方法。完善生態損害問責機制,將紅線管控情況、保護成效納入地方政府考覈體系,對突破紅線的行爲嚴肅追責,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劃得出、守得住、不突破”。

強化協同治理,推動合力共建。城市“再野化”涉及多個部門,亟須構建“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治理架構。建立部門責任清單與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息互通以及項目審批、生態數據、監管執法的全流程協同。在政策層面,通過創新協同機制消除審批障礙,在資金層面,探索建立“再野化”專項基金,將“再野化”項目融入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統籌整合國土整治、水環境治理等各類專項資金,形成穩定的投入渠道。與此同時,建立跨部門的成效考覈體系,將物種種羣數量增長率、生態系統連通度等核心生態指標納入考覈範疇,倒逼治理責任落實。同步搭建公衆監督平臺,創新公衆參與模式,鼓勵公衆參與生態監測、志願巡邏等活動,最終形成“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公衆監督”的治理閉環。

打造示範樣板,實現系統轉化。聚焦城市典型退化空間,實施“先行先試”戰略並提煉可複製的“再野化”模式。浙江省湖州市在2002年開展廢棄礦山修復試點,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行、多元化投入,按照“禁採區關停、限採區收縮、開採區集聚”的分區治理思路,把具備條件的採礦荒地復墾爲耕地水田,將廢棄礦地整治成建設和生態用地,成爲城市“再野化”的生動實踐。北京市溫榆河公園自2020年開啓生物多樣性建設以來,推行生態優先、精野結合、低擾動、荒野化管理等方法,劃定生態環境四級分區,按照不同管控要求差異化開展景觀設計,其中9平方公里自然帶實施荒野化管理,4年內增加動植物種類200餘種,爲高密度城區生物多樣性建設提供範式。基於這些試點成果,及時總結可供複製推廣的模式,通過“試點探路—標準定型—全域推廣”的方式,實現從地方實踐向國家生態治理體系的轉化。

作者單位:浙江生態文明幹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