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感受“步伐精度天花板”
本報記者 郭媛丹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綜合演練日前在北京天安門地區舉行,重點檢驗了各流程、各環節的銜接配合,爲正式活動的成功舉辦打下堅實基礎。九三閱兵進入倒計時,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在北京郊區的閱兵訓練集訓點採訪徒步方隊受閱官兵,在鐵血方陣中感受大國強音與和平宣言。
記者乘坐的大巴沿着一條筆直延伸的寬闊道路徐徐前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被譽爲“中國名片”的三軍儀仗方隊,它曾多次參加閱兵慶典等重大活動。三軍儀仗方隊在此前綜合演練的視頻中驚豔亮相,讓觀衆再度感受“步伐精度天花板”,而隊員手持的新式步槍也讓外界眼前一亮。
在儀仗方隊,正步是他們的基本步伐,也是必修科目,正步講究“踢腿帶風,落地砸坑”。一出車門,記者就聽到鏗鏘有力的正步行進聲。在活動演練中,儀仗方隊高擎黨旗、國旗、軍旗出現在天安門廣場。
三軍儀仗方隊隊員崔航騰將作爲黨旗護旗兵率先走過天安門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從2015年首次參加閱兵到如今以護旗兵身份走過天安門,崔航騰依舊把今年的閱兵活動當作“首次”來對待,每天提前半個小時到訓練場,像新兵一樣高強度訓練。與此同時,崔航騰作爲中隊骨幹今年還積極幫帶參閱的新兵。爲了儘快讓新兵掌握護旗動作,他總結了“三步訓練法”:標齊槍線,卡準步速,逐幀糾錯。
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中,儀仗女兵首次亮相。在訓練場上,儀仗女兵贏得媒體的高度關注。女隊員身姿高挑,眼神自信,儘管面容被太陽曬得有些黑,但絲毫不影響她們的端莊氣質。
參加閱兵任務的儀仗女兵身高在173釐米以上,同列隊員身高相差要小於1釐米,記者從前後左右,任何一個方位看過去,隊列都是一條順滑的直線。女兵們的髮髻也都統一,形狀扁圓,兩側微微上翹,外面用髮網固定,搭配上卷檐帽,顯得整齊利落。
作爲首批儀仗女兵,入伍14年以來,王冉冉參加過60餘起儀仗司禮任務,但這是她首次參加閱兵任務,“對我來說是新的挑戰。”
休息間隙,王冉冉面帶微笑,非常溫柔。她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我站在最後排面最後一個位置,也就是排尾‘釘子兵’。在這個位置的隊員不僅要精準完成自身動作,確保動作‘零失誤’,還要關注前方隊形變化,用餘光校準排面,提醒身邊戰友。”
據王冉冉介紹,在隊列中與“釘子兵”位置一樣重要的,還有“排頭兵”“框子兵”“基準兵”等,這些位置的隊員素質更爲過硬,不僅要準確完成自身動作,還要給排面做好示範作用。
與男兵相比,女兵轉場方式更復雜。“這是閱兵式到分列式的關鍵銜接,但隊形變換很難順暢,與男兵排面合併時也屢次出現偏差。”王冉冉說。爲此,她帶着隊員在訓練場反覆推演,拿着標記紙逐個點位講解。同時,王冉冉帶領隊員從分解動作到連貫演練,每天重複訓練,最終,在正式演練任務中,女兵方隊轉場動作行雲流水,與男兵排面無縫銜接。
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作戰局少將副局長吳澤棵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閱兵活動按照閱兵式、分列式兩個步驟進行,時長約70分鐘。這次閱兵,編設45個方(梯)隊。徒步方隊將以嚴整的軍容、自信的步伐、高昂的氣勢接受檢閱,集中展現新時代政治建軍新風貌、人民軍隊好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