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綠營枷鎖 拆解恐共心理
(圖/新華社)
恐懼的根源往往是恐懼本身,而非恐懼的對象。恐共,是多數臺灣人的心理。源於數十年反共教育宣傳累積的恐懼,遠大於對中共真實瞭解、研究、認識或親身體驗,而產生的感受。
在臺灣論統,重要前提之一,就是拆解「恐共」的心理。
以當年韓國瑜「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的成功訴求爲例:選民一看心知肚明,貨要賣到大陸,大陸觀光客要來臺灣,有利臺灣,有利高雄的發展。長期被綠營以「恐共、反共、抗中」教育的深綠選區選民,卻買了韓國瑜的帳。爲什麼?
當時民進黨一直利用這句話,意圖將韓帶入「舔共、親中」的戰場,結果證明沒有成功。
這是討論恐共議題最好的案例:首先,羣衆是存在被形塑的恐共心理,但現實上,大陸是臺灣出口得利的最大市場。陸客是來臺觀光消費大戶,高雄是出口重鎮,也是陸客來臺觀光,必到之地。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是高雄人經驗與現實的共識,更是高雄再發展的期待。
其次,大家心知肚明,這句話與大陸絕對相關,但面對攻擊又可輕輕解套,「爲何貨一定要賣大陸?」「觀光客不是隻有陸客?」「只要有利高雄發展,貨賣哪裡,人來自何處,有何關係?」避開敏感關鍵字,也給民衆一個合理化的說法,不說破,大家都接受了。辯論會上,圖窮匕首見。韓被逼說出「支持九二共識」,爲何民進黨看似撿到槍,卻反擊不成呢?因爲選民知道,韓的主張落實與否,在於高雄必須與大陸掛鉤。九二共識又是與大陸關係正常化的基礎,沒有九二共識,韓的主張不只是空談,甚至是難自圓其說的騙術。
所以韓若否認九二共識,韓會崩盤,反之,接受了,證實他的主張是可行的。民進黨以爲抓到了機會,一路追打韓。結果民進黨輸了,韓國瑜贏了。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韓與綠糾纏在支不支持或有沒有九二共識,或先以支持九二共識開場,再接「貨、人、財」,焦點就成了九二共識,綠就容易操縱恐共抹紅的訴求。表態一次就夠了,藉機大談特談如何讓已沒落高雄可發大財,不與綠軍糾纏,韓始能脫困而勝。
假設一開始即與綠營糾結在「貨出大陸去,人從大陸來,高雄才會發大財」的爭論上,必被捲入綠營抹紅其親中舔共的漩渦,成爲賣臺、愛臺的選擇。但從頭至尾,不是如上文輕輕一駁,就是隻談人、貨、高雄發財,就是不讓競選主軸聚焦在大陸,但選民都清楚人、貨、發財與大陸的關聯,不說破,讓綠營失去塑造恐懼的要件,不糾結,就搞不出恐共的戲碼。
原來恐共與否,不是大陸,甚至不是中共。而是被挑起的心理。(作者爲新黨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