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土地沉睡枷鎖 地產活化與資本傳承

安信建經總經理張峰榮。(安信建經提供/王莫昀臺北傳真)

長期以來,雙北市的土地利用情況往往受到先天性的土地格局和老舊建築的限制。許多位於市中心或重要區域的土地,因爲歷史原因或其他因素,處於「沉睡」狀態,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在價值。

然而,這樣的現狀並非無解,藉由有效運用臺灣的《危險老舊建築物條例》(簡稱危老條例)或「都市更新」政策,不僅可以活化這些地產的潛力,還能夠解決日益嚴重的都市更新問題,並且爲地產擁有者及其後代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根據政府統計,雙北市許多老舊社區,特別是臺北市屋齡超過40年以上的老宅,比例超過一半,已明顯影響生活居住安全。爲了解決這一課題,政府於2017年推出了《危老條例》,並積極推動危老重建政策,目的是激勵土地上有合法建物擁有者進行重建或改建,提升土地價值和生活品質,截至2025年上半年度,全國超過4300件已覈准通過危老重建申請,但重建速度仍趕不上都市老化的現象。

有許多老宅會選擇維持現狀,大部分因素爲土地產權複雜,或者地產所有權人年事已高,子女在繼承上往往會面臨一些複雜的法律問題,導致土地一直無法有效開發利用。停滯的狀態導致土地沉睡,無法爲社會和經濟創造價值。而隨着臺灣社會步入高齡化社會,土地的傳承與再利用成爲了一個越來越急迫的議題,因此越來越多的二代承接地產擁有者開始關注地產的再開發潛力,在政策鼓勵提倡下,利用獎勵政策進行重建。

地產的重建不僅能夠提升價值,還能帶來更廣泛的都市活化效應,重建和更新後的新建築不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還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消費者,進一步提升周邊地區的經濟繁榮。

另一方面,對於二代或三代傳承的土地擁有者來說,重建的過程也能夠提升他們的資產配置,並且發揮開發潛力,爲未來帶來更多的資本回報。尤其是在雙北市這樣的熱點區域,黃金地段的再開發,能夠爲地主帶來可觀的資本獲益,還能夠爲社會創造更大的經濟與居住價值。對於所有權人及其後代而言,積極投身不動產的重建與再利用,不僅是對財產的負責,也是對未來世代的長遠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