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有多少種可能?這羣江西“老表”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原標題:土地有多少種可能?這羣江西“老表”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不久前,中央電視臺一則《95後兄弟返鄉 玩轉“新農活”》的報道,讓宜春市萬載縣潭埠鎮張鵬、張劍兄弟成了當地的名人。大學畢業後兩兄弟一同返鄉,科技種田、生態養殖,讓土地增效、農民增收……在有限的土地上經營出無限可能。

如今,活躍在田間地頭的“張鵬”“張劍”越來越多,他們帶着夢想、激情迴歸土地,又利用所學知識闖出一條和父輩不同的農業之路。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新型職業農民,又稱“新農人”——

做萬畝農田的“田管家”,在果蔬大棚搭上直播間,放飛無人機巡田,用大數據“鏈”出新質生產力……他們用科技與堅持,在創新中激活土地價值,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理念、新活力。

吉安市泰和縣上模鄉,農技人員正在設定植保無人機參數、路線,準備起飛噴灑果樹的葉面肥。大江網視覺江西 高科峰 攝

毛遠翔回到家鄉創辦養蜂合作社 (受訪人供圖)

謝慧羣直播買紅薯粉條 (圖源井岡山發佈)

“新農人”畫像

互聯網思維、重生態、創品牌

今年是“00後”毛遠翔回到家鄉天河鎮的第四個年頭。

這是一個位于吉安縣西南部的小鎮,森林覆蓋率達到78%,羣山擁翠間一條禾河蜿蜒而過,兩岸柃木、野桂花、槐樹等蜜源植物交錯生長,共同繪就了中蜂最理想的“生態家園”,也孕育出大批蜂農。

毛遠翔家也是如此,“三代都是養蜂人,爺爺更是養了一輩子蜜蜂。”

雖說當地蜂蜜產業歷史悠久,但廣大蜂農受限於地理和觀念,成不了規模,技術和設備也落後,阻斷了“瓊漿”出山的路徑,也困住了產業振翅的“蜂”芒。

轉機出現在2021年。大學畢業的毛遠翔回鄉創業,他子承父業,成爲一名新生代養蜂人。經過幾個月的調查摸排,毛遠翔認定,傳統養蜂產業要突圍,首要在技術。

他主動聯繫了江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科研團隊,引進中蜂免移蟲育王技術和後熟工藝,在提高蜜蜂種羣質量的同時,實現了蜂蜜從“優量”到“優質”的突破。

同時,在父親毛惠民的支持下,毛遠翔創辦了覆蓋產銷全鏈條的天河鎮惠翔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和高標準純生態養蜂研學基地,對蜂蜜實行統購統銷、孵化品牌,並與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合作,在基地組建檢測實驗室,建立從蜂箱到市場的全鏈品控。

“只產生態蜜、品質蜜”,毛遠翔的“甜蜜事業”越來越紅火。短短4年時間,他創辦的合作社已吸納全鎮120餘戶養蜂戶加入,年產蜂蜜約20萬公斤、收入1600萬元,帶動蜂農年增收約1.5萬元。

在江西,如張鵬、張劍、毛遠翔這樣的“新農人”比比皆是——

南昌市新建區的鄱陽湖畔,來自臺灣的“大米哥”劉家興,選擇成爲一名農業職業經理人,面對2萬餘畝高標準農田,他創新打造了“田管家”管理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從“會種田”到“慧種田”。

在銅鼓縣,朱茶香運用互聯網思維,拍攝創意美食短視頻爲家鄉“帶貨”,累計銷售30餘種銅鼓土特產,全網粉絲量1000萬,被譽爲宜春版的“李子柒”。

在安福縣,“海歸”女孩謝滿月情繫家鄉的千畝紅豆杉林,創新“活樹附生”原生態栽培技術,讓紅豆杉與鐵皮石斛這兩種珍稀植物互利共生,實現山林增值上千萬元。

在江西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練軍教授看來,當下,江西新農人的羣體畫像已經成形:他們往往闖勁足、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專業職業屬性逐步彰顯,且呈現出年輕化、多元化趨勢。

細分而言,“互聯網思維、生態理念、品牌創新意識是新農人尤其強調的特質。”李練軍說。

“興農人”迴歸

沃野田疇奏響創業曲

從“走出去“到“雁歸來”,是什麼讓年輕人大量“迴流”鄉村?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300萬人,這一數字在2025年有望超過1500萬人。

揭示背後的深層邏輯,李練軍教授採用了“推拉理論”。顧名思義,發生人口遷移是城市推力和鄉村拉力相互作用的共同結果。

“鄉村振興戰略、國家‘雙創’政策和‘鄉情’文化牽絆的共同作用,構成了吸引‘新農人’返鄉創業的拉力。”李練軍說。

井岡山睦村鄉上寨村,村書記謝慧羣最近成了“直播達人”,鏡頭前她捧着紅薯粉條笑容堅定:“從城市回農村發展,我一點兒也不後悔。”

多年前,謝慧羣和丈夫放棄在深圳的工作,選擇回到家鄉上寨村。那時,回家的大巴沿途停靠多站,清晨從深圳出發,一般深夜才能到家,20個小時。

“現在大變樣了。從深圳到吉安只要3個小時了。”親眼見證時空“微縮”,謝慧羣感慨萬分。交通提速帶來了連鎖效應,村裡多了不少陌生又熟悉的面孔,迴歸者正在悄然增加。

“江西背靠長江中游城市羣,與三大發達經濟區毗鄰,與中部的湖北湖南又形成掎角之勢,區位優勢明顯。”李練軍指出,近年來,高質量發展的交通運輸、同與日俱新的農村基建、科技創新、營商環境一同構成鄉村振興效應積累的重要體現,爲“新農人”返鄉創造了條件——

每年打造2000公里高品質農村公路,10年累計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超11.3萬公里……鋪開了產業出村新“途”景;

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100%,建成縣鄉村三級客貨郵站點7436個,開通農村客貨郵合作線路658條……讓山貨“出山”更順暢。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6%,建設“雲上贛農”數字化平臺,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在全省遍地開花……科技賦能玩出了新“花樣”。

2024年,全省各級共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班403期,共培訓20942人;連續4年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截至2024年底,江西累計建立“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93個,吸納會員1萬餘人,帶動25萬名羣衆增收致富。

來自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2024年,江西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94.1億元,比上年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73元,比上年增長6.2%,增速較城鎮居民快1.9個百分點。農產品電商零售額308.69億元,增長54.3%,打造年銷售額超千萬元的“爆品”282款,數據力證——“新農人”,擔大任。

如今,贛鄱大地鄉村沃土已是充滿無限可能的創新熱土,“新農人”不僅在這裡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新路徑,而且成爲推動鄉村蝶變的重要力量。

信息日報全媒體記者沈冠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