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雞娃還有用嗎?DeepSeek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 精選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剛剛過去的春節,DeepSeek橫空出世。

幾乎一夜之間,硅谷震驚,美股震顫,咱老百姓卻是興奮不已。

有外媒評價道:

“DeepSeek的性價比優勢,標誌着中國AI首次在基礎層創新上威脅硅谷主導地位。”

1月27日,DeepSeek更是在美區App Store免費榜飆升至第一位,超越ChatGPT。

我和網友們一樣,興奮之餘,也抱着極大的好奇心試了下水。

作爲一名讀書愛好者,我請DeepSeek深度解析了一下最近看的小說。

結果出乎意料地好,於是我急匆匆發帖分享,這才發現很多人拿DeepSeek當助手。

但有個現象挺意外。

在諸多工作貼、寫作貼中,有不少家長用它討論教育問題。

有人讓它做奧數題,有人讓它教孩子背單詞,還有人讓它出主意管教小孩……

針對這些,一位博主憤憤地說:

“AI能夠輕鬆拿到100分,咱們的思路怎麼還是用它搞死記硬背、題海戰術?”

時代變了,教育理念跟不上,即便用最新的ai工具,還是在走“雞娃”的老路。

說到雞娃,還真有不少家長,詢問DeepSeek如何讓孩子卷出新高度。

但DeepSeek的回答,卻很是出人意料,可以說非常犀利。

DeepSeek談雞娃,簡直不要太全面

有位北京家長,讓DeepSeek支招,制定“雞娃計劃”。

DeepSeek回答得很認真:

乍一看,挺有道理,如此操作,孩子必能進常春藤名校,再差國內211也不在話下。

但緊接着,DeepSeek話鋒一轉,強調這樣做,孩子就成了學習機器,會有心理隱患。

用網友的話說,給出這種策略,明顯沒把孩子當人看,多少有點諷刺了。

那按照DeepSeek的正常推理,普通家庭“雞娃”到底可取嗎?

且看它的回答,簡直不要太全面。

它說,人工智能的歷史潮流下,拼命搞應試教育,是一場與未來背道而馳的集體自戕。

換句話說,當AI已經開始替代律師撰寫合同、輔助醫生診斷疾病,甚至創作詩歌和音樂時,家長們卻仍在用19世紀的標準化考試思維,逼迫孩子背誦死記硬背的知識點,這無異於在蒸汽機轟鳴的時代,強迫下一代練習騎馬射箭。

DeepSeek稱這種現象爲“教育返祖”,用農耕思維對抗數字文明(太犀利了!)。

想必你也刷到過這樣的事。

Ai軟件,幾秒內生成一篇滿分作文,五分鐘做完一套卷子,不一會就總結完各科知識點。

如果我們還在逼孩子熬夜刷題,讓他們充當“人肉儲存器”,結果只能是白白浪費力氣。

更何況,填鴨式教育的弊端,早就不勝枚舉。

一句話,“記憶知識”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孩子面臨的,是一個“創造知識”的時代。

AI來襲,教育理念不能停留在石器時代

不想用“舊地圖尋找新大陸”,我們就得先對社會有個清晰的認知。

三十年前,“你爸靠讀書從農村走到城市”,是個勵志故事;

十年前,“要贏,就贏在起跑線”,還勉強有點道理。

但如今,在堪稱第四代工業革命,ai替代人腦的時代,很多事就不一樣了。

生活更加智能,教育資源更加平均,未來的就業方向也變得撲朔迷離。

傳統的鐵飯碗、好工作,正接受嚴峻的考驗;曾經的“疲勞戰術”越來越無用武之地。

因果人工智能、決策智能、複合型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

正在把以記憶爲根基、以灌輸爲手段、以重複訓練爲技巧的應試教育擠到懸崖邊。

未來的社會,將不再青睞“刻苦型選手”,會偏心於那些“能解決事情的人”。

隨着DeepSeek火出圈,創始人樑文峰也走入公衆視野。

一次採訪中,樑文峰迴憶起與父親的一段對話。

他說:“我父親是一名小鎮數學老師,但他從不問我考試排名,只會問我今天解決了什麼問題。”

正因爲這種引導,樑文峰在讀大學時,才選擇了當時還很冷門的ai專業。

當時爲了解決機器視覺的問題,他甚至自費購買零件,反覆進行實驗。

連畢業論文,都是“低成本攝像機的算法優化”。

你看,這就是解決具體問題。

而非緊盯着什麼行業賺錢,拿到多高的學歷。

教育專家黃全愈,也曾深度分析過ai時代的教育現狀。

他認爲,與其說ai是應試教育的終結者,不如說ai正在融入素質教育。

雖然ai來勢洶洶,但認清了現狀,我們也並非毫無對策。

不要站在時代的對立面,迎上去,讓ai成爲教育上的好助手。

普通家庭孩子的出路在哪?

DeepSeek這樣回答

這幾天,還有個感觸,就是我們這代家長,真的很在意孩子的學習。

DeepSeek一問世,很多人就在詢問,普通家庭的孩子出路在哪。

林林總總的回答中,我總結下來,就是DeepSeek給出的這個公式——

40%核心能力+40%身心健康+20%技術素養。

①核心能力:思考力+行動力

若想駕馭ai,起碼我們孩子的思考力要在線。

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3個方面培養:

引導提問:不要碰上問題就去搜答案,一定先自己想一想,去探索事物的本質與原理;

鼓勵辯論:給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辯論中鍛鍊邏輯和批判性思維;

閱讀啓發:多看書,多涉獵,這個無需贅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另外,光思考不行,想成事還得“知行合一”。

具體說來,就是先以身作則,我們自己先成爲行動達人。

而帶孩子做事,幫他制定目標,分階段跟進,定期覆盤。

能想會做,朝這個方向使勁,孩子的核心競爭力就有了。

②身心健康

身體和心理,其實是一回事。

身體強健的孩子,抗壓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就強;內心陽光樂觀的人,身體的抵抗力也強。

養護身心最直接的辦法,DeepSeek給出的答案,是運動。

我專門讓DeepSeek制定了一份運動策劃,今天分享給大家。

我們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讓DeepSeek制定一份專屬的運動計劃。

③技術素養

到底讓不讓孩子用DeepSeek,一直存有爭議。

一部分人覺得,孩子會拿它當槍手,用它搜答案,寫作業,甚至玩遊戲;

另一部分人認爲,不讓孩子接觸新技術,和大清國閉關鎖國沒什麼兩樣。

爭論下,我比較認可博主@歡歌的觀點。

他主張讓孩子用DeepSeek,因爲使用ai工具,是當代人應具備的技術素養。

關鍵就在於,怎麼使用。

@歡歌建議,要讓孩子與DeepSeek深層互動。

把DeepSeek當成老師、同學、合作伙伴,和它一層層探討問題,一步步解決問題。

最後達成一致意見後,再採用“雙向費曼學習法”,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輸出結論。

再用這個結論,與DeepSeek進行第二輪探討。

此外,他還建議孩子們建立自己的“數字庫”。

繪畫、建模、編程、作曲……鼓勵孩子用新技術追求愛好。

我再補充一點,孩子要真正去接觸ai,要讓他們自己操作自己研究。

有時候我在想,讓孩子抓住ai風口,算不算另一種“贏在起跑線”。

於是我又去DeepSeek詢問,結果再次被它的回覆狠狠打臉。

DeepSeek說,“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是一個十足的僞命題。

哈佛大學有個研究,結論是: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不可能也沒必要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奔跑。

人生是長跑,輸贏不在起點,更何況輸贏原本也不重要。

什麼重要?

孩子的健康、快樂,獲得幸福的能力,比贏了誰更重要。

還看過一個說法。

人工智能的英文翻譯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中文裡常被說爲AI,也就是愛。

而教育的本質,恰恰是愛的教育。

無論何種時代,我們只要和孩子肩並肩在一起,一切都將通往美好的未來。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