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家暴男殺妻 衛福部:問題不在保護令而是各環節是否夠敏感

新北46歲謝男昨當街砍死妻子和小姨子,外界質疑保護令實效,暨南大學家暴研究中心主任王珮玲說,保護令對8成以上案件是有嚇阻作用的,會挑戰保護令者通常有其他前科、精神議題或很高的控制行爲。

王珮玲說,她的研究團隊曾投入調查,追蹤203名家暴案當事人處境,發現核發保護令後,有19%行爲人會再有肢體暴力行爲,對8成案件是有嚇阻效果的,希望別因爲此事件讓當事人對保護令失去信心,「若不願求助,後果恐怕更慘」。

王珮玲分析,會挑戰保護令者,通常有幾大特性,包含曾有其他前科紀錄,「這類人刑法都不怕了,會怕家暴法嗎?」常見這類對象或有精神、人格議題,較難理性面對問題,再者是這類對象有很高的控制行爲,易有脅迫控制、跟蹤等行爲。

土城兇殺案死者是今年5月通報遭家暴,家暴史是否僅短短2個月?王珮玲認爲,家暴事件通常有一些積累過程,調查發現,被害人平均6.8年才願意出來求助,要出面揭露不容易。

兇嫌謝男臉書有許多全家福合照,王珮玲嘆,臉書等資訊也可能是表象的、虛幻的,家暴案特殊性在於「就是因爲關係親密才更危險」。

如何從悲劇中再精進處理環節?王珮玲說,家暴案被告的強制處分結果,或羈押期滿要釋放等,實務上會通知分局家防官、社工等人,機制已經有建立,但是否有落實、有無疏漏,需要再檢視。

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說,此事件的問題不在保護令,而是各個環節、網絡是否夠敏感,實務上,司法單位對被告的強制處分結果會通知分局家防官、社工等,各環節的訊息會交換、傳達,發生憾事是最不樂見的情況。

張秀鴛說,臺灣家暴業務推展27年,經歷過大風大浪,也從每一次事件的疏漏中記取教訓、再學習與精進,一定將當事人安全放在第一位。

謝姓男子光天化日當街持刀殺害妻子和小姨子,警方昨在現場採證。圖/讀者提供

有家暴紀錄的謝姓男子(中)昨當街持刀殺害張姓妻子和小姨子,犯後逃往彰化投案,昨下午被押回土城警分局偵詢。記者蔣永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