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家暴男當街砍死妻和小姨子 專家:司法人員對家暴案敏感度仍不足

新北土城昨發生涉家暴案謝男當街手刃妻子和小姨子的駭人命案,專家認爲,此案凸顯司法人員對家暴案件敏感度仍有不足,檢察官也是家暴防治網絡一環,家暴案不是0跟1,而是一連串過程,暴力通常不會是單一事件,再爆發或傷及無辜機會很大,保護令也是衍生衝突的一項因子。

上月25日新北地院核發暫時保護令,謝男須搬離住處,3天前他回住處收行李,過程中摔壞家中物品,二人再度爭吵,張女報警,謝被依違反保護令移送,檢察官認爲雙方未激烈爭吵,謝沒出現暴力行爲,訊後請回。

據悉,謝男與其妻早已分居,但爭吵情況並未因分居有所好轉,仍時常因生活瑣事爭執,比如探視孩子等,5月中雙方爭執報警,新北家防中心接獲通報介入,曾向妻子討論安全風險,包含制定安全計劃,是否需住庇護所等,妻選擇向法院聲請保護令,社會局則由社工討論開庭準備、陪同出庭、目睹兒少關懷等協助。

外界質疑爲何有保護令卻保護不了家暴案被害人,反而擴大傷害。

臺灣照顧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淑慧說,即便已有保護令狀態,謝男仍在挑戰保護令,要留意家暴行爲會愈來愈深化,此案謝男被移送後請回,檢察官沒有進一步強制處分,應該提醒警察要有一些安全監控,或建議被害人暫居他處,各環節若能多些敏感度、提高警覺,也許就能避免憾事。

「不能光仰賴社工訪視!」張淑慧說,家暴案衝突過後,往往正面臨親情與安全的拉扯,務必提高警覺,要多留意脆弱處境孩子及被害人安危,社工不可能那麼瞭解案家,即便成人保護個案主觀上接受服務意願不夠強烈,也要評估施暴者是否有藥酒癮、暴力型態、孩童的脆弱因子等,暴力通常不會是單一事件,再爆發或傷及無辜機會很大,要防範類似不幸事件,不能光靠社工力量,跨網絡、親友鄰里都有共同責任,檢察官也是家暴防治網絡的一環。

有家暴紀錄的謝姓男子(中)昨當街持刀殺害張姓妻子和小姨子,犯後逃往彰化投案,昨下午被押回土城警分局偵詢。記者蔣永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