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魯迅抽菸者身份被扒,真實目的曝光,“親美反華”僅冰山一角

繼前不久“魯迅同款毛背心”火上微博熱搜後,這兩天“魯迅抽菸牆畫”又緊跟着成了新的焦點。

估計不少人都刷到紹興魯迅夾着煙的那面牆被投訴了,投訴女子稱這是爲了控煙,可沒過兩天,該女子身份就被扒了出來,甚至還有人稱其“親美反華”。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真的只是有人想控個煙那麼簡單?

紹興魯迅紀念館那面魯迅夾煙的牆,是照着1974年版畫家李以泰的作品做的,從2003年就立在那兒了,算下來都二十多年了,早成了遊客必打卡的點。

大家去了都愛跟這牆互動,有人假裝給魯迅遞火,有人伸手比個“遞煙”的姿勢,甚至連央視主持人朱迅都玩過這個梗。

其實大家這麼玩根本不是想宣揚抽菸,就是覺得這樣的魯迅不是課本里光講大道理的先生,是有自己生活習慣的普通人,這種真實感才讓人覺得親切。

那這事兒是怎麼炸起來的?還得從那位孫女士說起。

孫女士在網上發帖子說,她覺得魯迅夾着煙的那幅牆畫不太合適,沒兩天,她又在“浙裡辦”平臺提交了投訴。

理由是原畫裡魯迅是在書房抽菸,屬於私人空間,她還說牆畫裡的煙紋被放大了,整體比例也調過,擔心會誤導青少年。甚至給了修改方案:要麼改成魯迅握拳趴桌,要麼換成右手握拳的造型,說這樣更“積極”。

說實話,她提的“私人場景變公共”的說法,乍聽有點道理,但細想就有點鑽牛角尖了。

牆畫哪能把每個細節都畫全,大家看魯迅夾煙,都知道是他的生活習慣,沒人會把牆畫當“公共場所吸菸許可”啊。

第一次投訴遞上去之後,孫女士沒等到回覆,轉頭就又來了第二次,趕上那時候是週末,紹興文旅局的電話沒人接,她乾脆不等了,直接把投訴遞到了省級平臺。

一般人要是沒收到回覆,可能會等工作日再打個電話問問,她倒好,一步到位往省級遞,感覺像是生怕這事兒熱度起不來,非得讓更多人知道似的。

要是真單純爲了控煙,慢慢來也不遲,這麼急着升級,反而讓人覺得這事兒沒那麼簡單。

孫女士當初投訴的時候,可是把“控煙志願者”的身份擺得明明白白的,說自己長期關注公共場所禁菸議題,之前還投訴過影視劇裡的吸菸鏡頭、車站的吸菸區。

一開始不少人還真信了,覺得她可能就是單純操心青少年健康,哪怕覺得投訴魯迅有點過,也沒往別的地方想。

可現在回頭看,這“長期控煙”的說法,更像是給自個兒立的“正義人設”,可要是真一心控煙,那她後面自己乾的事就說不通了。

本來大家還沒太懷疑,直到有網友閒不住,順着她投訴時用的賬號往下扒,一扒直接扒出了大反轉。

她在社交平臺上有個叫“無味的空氣”的號,這號的真實身份根本不是什麼志願者,而是個實打實的尼古丁袋推廣者。

這尼古丁袋就是號稱能替代傳統香菸、幫人戒菸的玩意兒,放嘴裡含着,說不含菸草但有尼古丁,還吹“無煙無異味”。

一邊喊着“控煙”“反煙草”,一邊推着含尼古丁的產品,這不就是換湯不換藥嗎,打着控煙的旗號,其實是爲自個兒的貨鋪路,這算盤打得也太響了。

光說她推廣尼古丁袋還不夠,她的社交賬號裡全是實錘,幾乎沒怎麼藏,先看賬號簡介,直接寫着“最大目標:菸草、電子煙out,只能用尼古丁袋”,這目標寫得明明白白,跟把“我要賣尼古丁袋”貼腦門上似的。

再翻她發的帖子,十篇有八篇是吹這玩意兒的,一會兒說“比抽菸健康,不用吐煙味兒”,一會兒說“想戒菸的都來試”,配圖全是尼古丁袋的產品圖,連文案都帶着明顯的推銷味。

最有意思的是,她之前投訴別的吸菸相關事兒的時候,賬號裡就同步發尼古丁袋的推廣,這時間線一對上,誰還看不出她的心思?

哪裡是爲了控煙,分明是借投訴搞話題,讓大家覺得“傳統煙不好”,然後順理成章推自己的“替代品”,這藏得也太不隱蔽了。

孫女士的推廣身份一曝光,她投訴的核心邏輯就全順通了,說白了就是借控煙話題引流,好推她的尼古丁袋。

“魯迅”作爲課本中的常客,家家戶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一投訴“魯迅抽菸誤導青少年”,肯定能炸出話題度,大家都會跟着聊“控煙有多重要”。

這時候她再悄悄把自己的尼古丁袋拿出來說,你看傳統煙不好,電子煙也不行,自己這個纔是好替代品,這直接把流量直接導到自己產品上了。

要是單純想做公益控煙,有的是正經渠道,比如去社區宣講、給學校做科普,犯不着盯着魯迅的牆畫死磕,畢竟這牆畫二十多年都沒人說有問題,偏這會兒她跳出來,時間點也太巧了。

隨着討論越來越熱,有人直接給孫女士扣上了“親美反華”的標籤,爲啥這麼說呢?

主要是她推的尼古丁袋,在國外比如美國有部分產品被FDA批准了,但在咱們國家是明確違禁的,屬於劇毒物品範疇。

有人就聯想,她是不是藉着推廣國外有的產品,變相幫着國外資本進來,甚至還有人說這是在“消解咱們的文化符號”,把魯迅當靶子,就是想搞歷史虛無主義。

緊接着,又有網友扒出了同一時期前後沒隔幾天,也是有人去投訴12306的站臺吸菸區說影響不好,結果一扒,那投訴的人是個小有名氣的博主,投訴完沒多久就漲了一波粉。

現在再看孫女士這事兒,倆案子簡直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都是投訴公共場合的吸菸相關問題,投訴者都有“特殊身份”,一個博主,一個產品推廣,投訴後都能引發大討論。

網友把這倆事兒放一塊兒看,難免會多想:這是不是成了一種“流量密碼”,找個有熱度的公共議題,假裝“正義發聲”,實則爲自己撈好處,這麼一來,大家對這種“投訴”的信任度就越來越低了。

紹興文旅局8月25號瀟湘晨報報道的時候,工作人員明確說了“會聽取民意再做決策,不會因爲一個人的投訴就盲目更改”。

有人說魯迅抽菸是事實,把他擦得一塵不染反而失真,人又不是神,有自己的習慣和煩惱才真實。

也有人提建議,說不用改牆畫,加個註釋就行,比如寫“吸菸有害健康,此處爲歷史場景還原”,既尊重了歷史又提醒了健康,兩全其美。

公共空間呈現歷史人物,關鍵不是“藏缺點”,而是“講清楚”,比如李白愛喝酒,把他的酒壺改成茶杯,那李白還是李白嗎?

重點是讓大家知道,這些習慣是特定時代的產物,跟現在的價值觀不衝突,沒必要一刀切。

舉報權本來是好東西,比如遇到真的違規、傷害他人的事兒,舉報能解決問題,可要是像孫女士這樣,藉着舉報搞話題、推產品,既浪費了管理部門的精力,還讓大家對“舉報”這事兒越來越反感。

希望這事可以給大家提了個醒,別讓商業動機蹭了歷史的熱度,也別讓隨便舉報寒了正經提建議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