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養老金融|險企博弈服務新生態:輕、重資產卡位養老社區賽道,“攻堅”居家養老

專爲保險業 打造的垂直新媒體平臺

老齡化浪潮下,金融產品作爲鏈接消費者、投資方、社會機構的樞紐,正重構養老體系。上篇,藍鯨新聞記者圍繞養老保險產品端困局進行了深入探討,詳見《透視養老金融|養老保險產品供給側之痛:陷同質化與供需錯配困局》,行業仍面臨結構性矛盾:產品同質化傾向顯著、創新迭代動力不足、短期理財屬性擠壓養老保障功能等問題日益凸顯,與持續擴容的養老金融需求形成供需錯配。

產品端之外,對於市場主體而言,又該如何強化養老服務端供給?本篇,記者聚焦此展開探討。從行業情況來看,眼下,保險公司正依託資金優勢與存量客羣基礎,通過戰略協同加速構建康養生態閉環,標誌性動作,即是佈局養老社區與居家養老服務。

記者粗略統計,目前已有至少30家保險公司佈局養老社區,其中約15家率先採取重資產佈局的路徑,其餘險企則主要以與第三方合作的模式推進養老社區服務。

“真正具有養老規劃意識的客羣,其評估標準已從保單收益轉向服務生態的閉環能力”,一位頭部保險公司的代理人向記者表述道,對於不少客戶,尤其是高淨值客戶而言,保單本身已經不是關注的重點,“增值”的養老服務是否有用、稀缺,提供的醫療資源是否豐富等對於投保決策會更有說服力。

作者|藍鯨新聞 石雨

養老社區:重資產築壁壘VS輕資產搶入口

2024年尾,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發揮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參與養老服務,完善社會化運營機制和扶持政策落實評價機制,推動養老服務產業規模化、集羣化、品牌化發展。

在養老金融供給側改革驅動下,養老社區已成爲保險機構重點佈局的重要戰略方向之一。尤其在北京、上海等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保險機構正以之爲創新試驗場,通過開發建設、租賃改建、外部合作等方式投資養老社區,並提供醫療、康復、護理等全鏈條服務,逐步探索多元化的養老社區佈局模式。

具體來說,行業形成以“保單權益綁定+持續服務收費”爲核心的商業閉環,通過優質服務驅動保單銷售。險資規模龐大、投資週期長、注重長期回報的特性,與養老社區長期穩定的現金流需求高度契合。

以資產投入強度劃分,重資產運營模式以泰康、國壽爲典型代表。該模式貫穿項目全生命週期,覆蓋前期規劃、土地獲取、社區建設、醫療資源匹配及運營服務體系構建等關鍵環節,需保險機構以“投資主體、開發主體、運營主體”三位一體的身份深度介入。其核心競爭力體現爲資產權屬明晰化與運營管控自主化,通過持有項目所有權形成貫穿價值鏈的強控制體系。

然而,重資產模式前期高額的資金投入,對保險公司的資本實力提出了較高要求,且投資回報週期長的特點也導致多數自建型養老社區仍處於運營虧損的階段。

可見,重資產模式雖具備資源整合優勢,但與之伴生的是資本沉澱的副作用,這一特性在初期佈局階段尤爲凸顯。

面對這一模式挑戰,部分機構選擇或轉向輕重資產結合或輕資產佈局路徑。例如,太平人壽自 2017 年起確立 “輕重並舉” 策略,在推進自建養老社區項目的同時,積極探索與第三方養老社區合作,快速接入成熟資源,加速全國養老版圖擴張。這種自建與合作結合的模式,既保留了核心項目的控制權,又降低了市場拓展的時間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以重資產模式拿地建設養老社區的機構,也在後期補充輕資產佈局動作,即針對城市中心地段,傾向於採用租賃、合作等模式降低成本。

另有機構如大家保險,從佈局伊始便明確採用輕資產模式,其 “城心” 模式聚焦醫院、公園等資源富集的城市核心區,通過租賃物業並實施適老化改造打造養老社區,旨在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收支平衡,提升醫養社區財務可持續性。

但不可忽視的是,相比於重資產佈局,輕資產模式存在可控性弱、合作關係不確定性強等問題,給保險公司的後續服務提出了挑戰。

據藍鯨新聞粗略統計,目前已有至少30家保險公司佈局養老社區,其中約15家率先採取重資產佈局的路徑,其餘險企則主要以與第三方合作的模式推進養老社區服務。

“養老社區項目逐漸成爲保險代理人帶動保險產品收入的有效手段,通過這一賣點,推動高價值業務銷售”,有業內人士反饋道。

居家養老:正面臨供需錯配壓力,考驗服務整合能力

在我國“9073”的養老格局下,即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居家養老作爲覆蓋最廣的基礎養老模式正面臨結構性矛盾,低專業照護服務、低適老化改造覆蓋率、專業護理人員缺口、智能檢測設備入戶率低等等現實,均暴露出服務供給與銀髮需求之間的嚴重錯配。

“根據我們的市場洞察和客戶調研,老年人在居住方面對居家安全的要求是剛需;在醫療照護方面,4400萬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存在供需缺口;在娛樂方面,老年文旅需求旺盛,銀髮旅遊樂市場規模超3萬億;在醫療方面,老齡化導致未來每10年醫療總費用翻一番。因此,居家安全、醫療照護、文娛及醫健市場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平安健康居家養老業務中心總經理姚瑤分析指出。

有業內人士評價居家養老市場爲,“是攻堅的‘深水區’,也是豐沃的‘新大陸’。”

居家養老服務圍繞“家”這一場景展開創新,着力構建“原居安老”的智慧化解決方案。與機構養老的集中化服務不同,這種模式通過空間改造、智能監測、上門服務等多維度賦能,既保留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環境,又實現專業化養老服務的精準觸達。

“當前,保險公司佈局的居家養老服務主要聚焦在‘醫、食、住、養、護’等維度,涵蓋包括如居所適老化改造等硬件支持,以及防跌訓練、康復訓練、慢病管理、營養管理乃至出行服務、文旅活動等系統化服務”,一名人身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道。

服務整合能力與場景覆蓋率正成爲保險機構構建居家養老賽道競爭壁壘的核心要素。據藍鯨新聞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20家險企推出居家養老解決方案,其中頭部公司普遍通過“醫療-護理-生活”打包式服務方案切入市場。

舉例來說,國壽壽險探索居家養老服務供給領域,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五大城市同步開展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活動,圍繞長者高頻居家養老需求場景,整合設計中醫理療、中醫康健、清潔護理、陪診、助浴等五大類居家養老服務體驗套餐。

平安健康圍繞老人“醫、住、護、樂”需求,推出護聯體、住聯體和樂聯體。護聯體聚焦居家養老照護需求,推出“平安無憂護”康復護理服務體系;住聯體圍繞居家適老化改造和智能守護,推出“573”居家安全改造服務;樂聯體聚焦精神需求,推出管家“伴聊”“伴學”“伴遊”服務體系。

結語:在人口老齡化加速與”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規劃的雙重驅動下,保險行業正加速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頭部險企依託資金優勢和資源整合能力,率先打破傳統機構養老的單一模式,通過“保險+服務”生態鏈延伸,逐步形成覆蓋全場景的養老解決方案。中小險企也加速跟上,通過輕資產運營、區域深耕、垂直領域創新等路徑構建錯位競爭力。

“養老行業是跨週期、長坡厚雪的行業”,保險業內人士的評價也印證着行業佈局的戰略眼光。當前,多家保險公司將養老金融佈局提升至集團戰略高度,圍繞“產品+服務+生態”構建多層次服務體系。

保險公司的戰略佈局不僅深度踐行 “長期主義”的經營邏輯,更通過生態體系的協同發展,對行業價值鏈進行全方位重塑與升級。在銀髮經濟需求持續迭代的當下,保險機構勢必將在這一進程中發揮更爲關鍵的引擎驅動作用,爲銀髮經濟的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內容聯絡:1316141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