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養老金融|養老保險產品供給側之痛:陷同質化與供需錯配困局
專爲保險業 打造的垂直新媒體平臺
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養老金融已成爲國家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的疊加效應,推動養老金融邁入更成熟的發展階段,逐步實現三支柱體系完善、產品多元化到服務適老化的全方位發展。
作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的核心構成,養老保險產品通過直接觸達終端客戶的市場特性有不可替代的實踐價值。第三支柱中已形成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等產品協同發展的矩陣,持續充實養老金融產品供給。
然而行業仍面臨結構性矛盾:產品同質化傾向顯著、創新迭代動力不足、短期理財屬性擠壓養老保障功能等問題日益凸顯,與我國持續擴容的養老金融需求形成供需錯配。
如何破解產品端“有效供給不足”的困局,構建精準適配中國式養老場景的創新型產品體系,已成爲行業亟待突破的戰略性課題。藍鯨新聞將圍繞這一話題刊發系列報道文章,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爲行業提供參考和建設性意見。本篇爲第一篇,將圍繞產品端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展開。
作者|藍鯨新聞 石雨
產品供需不匹配,年金險、增額壽險撐起主要市場
發展養老金融,一大核心是要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
眼下,銀行理財、儲蓄、基金、保險等產品,正在加速佈局養老市場,對接居民資金需求。從養老服務金融產品的供給來看,主要涵蓋商業年金險、終身壽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養老目標基金、特定養老儲蓄產品、養老理財產品、住房反向抵押保險、養老信託產品等等。
相較於其他金融產品,保險類養老金融產品在長期性、安全性和穩定性方面均具有優勢,利用基於生命表的精算技術,通過終身領取、保證領取、靈活領取等多種形態設計,爲客戶提供養老資金規劃。
“養老保險產品的核心價值在於長期保障理念的踐行,通過長期合同跨越週期,從職業生涯的早期到退休直至離世,提供全流程的保障。同時,核心功能在於實現風險轉移,將個人生命週期中的不確定性導致的風險,通過保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其三還能夠提供穩定的收入現金流”,新一站保險總經理姚俊在接受藍鯨新聞採訪時表述道。
從目前的成績單來看,據業內測算,第三支柱中包括政策支持下的商業養老金融產品總規模約8萬億元,主要以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對接”養老需求。
近年來,保險公司也在逐步優化產品設計,比如提升產品繳費方式、領取方式的靈活性,加強產品的增值和保障功能,提升收益的安全與穩健性,引入稅收優惠政策、拓展多元服務,形成綜合養老解決方案等等。
但需看到,產品同質化嚴重,供需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嚴重。這存在需求傳導因素,姚俊認爲,“消費者更多關注的是產品的繳費年限,繳費金額,多少年能夠回本,收益率情況等,因此傳導到產品,呈現同質化的特徵。”
隨着人口結構的變化及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會逐步去滿足市場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從市場聲音來看,定製化養老保險方案,如允許客戶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投資目標,包括退休計劃來定製產品的條款和投資組合的產品或成爲創新方向。
“大家現在先想着如何活下去“,有業內人士向藍鯨新聞坦言稱,小衆化、定製化產品短期難有突破性落地。
樂觀的是,在養老規劃中凸顯保險價值,疊加“強制儲蓄”“養老服務”“健康管理“等屬性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強養老屬性產品陸續發力,給市場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轉爲常態化經營,結算利率卻滑坡
從2021年6月,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在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開展試點,該產品在探索中逐步實現經營範圍擴大、參與主體擴容,2023年10月,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由試點邁向常態化經營。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採取賬戶式管理,產品設計分爲積累期和領取期,積累期採取保證加浮動的模式,保險公司提供定期、終身等多種養老金領取方式,除另有規定外,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領取期限不得短於10年。
目前,保險業協會產品信息庫中共列有41款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目前在售產品14款,分別來自於中國人壽、人保壽險、工銀安盛人壽、交銀人壽、農銀人壽、新華養老等保險公司。
產品設立穩健回報型投資組合和積極進取型投資組合。穩健型投資組合賬戶最低保證利率爲2%,主要配置長期固定收益類資產、少量配置具有投資價值的權益類資產;進取型投資組合賬戶最低保證利率爲0%,靈活配置長期固定收益類資產和具有投資價值的權益類資產。
國泰海通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認爲,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領取可銜接養老、護理等服務,這將打通保險公司從爲客戶“賺取養老金”到“運用養老金”的長期財富管理規劃,有望利好具備“產品+服務”體系佈局更成熟的大型險企。
不過,近兩年,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整體下滑的背景下,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結算利率也在下行。記者統計的數據顯示,2024年披露結算利率數據的產品穩健性賬戶結算利率處於2%-4.07%區間,中位數3.02%;進取型賬戶實現2.5%-4.12%,中位數3.15%。而在2023年,結算利率主要集中於3%-4%,穩健性、進取型賬戶結算利率最高值分別爲4.15%、4.25%。2022年結算利率更是多集中於4-5.5%區間。
但即便如此,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仍優於同期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具有競爭力。作爲對接個人養老金產品的“主力”,伴隨着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全面實施,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的市場受到的關注和期待也在持續提升。
政策性長護險覆蓋有限,商業性產品表現乏味
隨着養老需求與供給矛盾日漸突出,老年人對長期護理保障的需求大幅增長。長期護理保險,即是另一項精準對接養老需求的保險產品。
政策性長護險起步於2016年,如今已實現49城落地,保險公司主要以經辦方身份承擔責任。據國家醫保局數據,截至2024年底,長護險參保人數超過1.8億人,累計260餘萬失能人員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億元。
不過,基於我國超過4650萬60歲以上失能老人的需求缺口,政策性長護險保障範圍仍然有限,市場對商業長護險產品期待日益加強。
從現狀來看,儘管早已在2005年起步,但商業長護險發展尤爲不足,據保險業協會產品信息庫統計,目前健康險產品在售4654款,護理保險僅有573款,在售產品更是僅有165款。
2023年5月,我國開啓爲期兩年的壽險與長護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人身險公司可根據投保人申請,將處於有效狀態的人壽保險保單中的身故或滿期給付等責任,轉換爲護理給付責任。爲具有護理需求的消費者增加一種“變現”選擇,也有助於在短時間內增加商業長護險的有效供給。
目前,已有太平人壽、人保壽險、國寶人壽等險企推進落地,明確轉換的具體產品和轉換方法。以某頭部保險公司轉換產品的內容來看,投保人可以就同一份被轉換合同多次申請辦理轉換業務,轉換比例的取值範圍爲單次不低於10%,且累計不超過50%。
記者從業內瞭解到,目前還有險企將長護險產品貼合稅優政策創新。譬如,某保險公司推出首款稅優長伴終身護理保險。被保險人確診合同約定的10種特定疾病,或因意外事故導致的第1-3級傷殘,一次性給付護理保險金,如身故也有保險金保障;投保年齡7天-70歲,覆蓋年長人羣。
不過,眼下長護險多元化籌資方式尚未完全實現,也缺乏失能評定、照護服務等級等統一標準,以及照護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從制度建設與產業發展兩方面雙管齊下一一破題。
增值服務賦能,“反哺”各類產品
在保險業內視角,不同於儲蓄、理財、基金等傳統金融產品,養老金融應該具備長期積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等重要特徵和功能,所以,發展養老金融應該要把握好功能定位,在頂層設計、激勵政策以及產品服務的提供等各個方面,切實體現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標的一致性。這也是養老保險產品進一步設計與創新的底層邏輯。
“在政策支持下,養老金融產品的種類將更加豐富,包括養老儲蓄、養老理財、養老保險、養老基金、商業養老金等。產品設計將更加註重長期性、穩健性和普惠性,以滿足不同人羣的養老需求。創新方向上,將更具針對性和精細化,會更加關注不同人羣在積累期、領取期、風險偏好、流動性、附加服務等方面的差異化需求”,平安養老險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分析道。
養老金的價值,凸顯於與養老消費的有效銜接。“養老金融產品同質化較強,養老服務較爲單一,退休期將養老財富轉向養老服務消費的工具不充分、渠道也不盡暢通。”
市場的評價聲音是督促,也是指向。保險公司作爲參與養老金融的主要機構,需要在暢通養老金積累渠道的同時,推動在養老服務端的提質擴面。
“不缺錢,但不知道在哪買到優質服務”,養老資金儲備需求之外,老齡人口對於康養、護理、醫療等專業護理服務的需求日漸成爲保險機構佈局養老金融市場的關注重點。
“以服務賦能產品,是在目前產品同質化嚴重現狀下最爲凸顯差異化的方向”,一位業內人士從消費者觀察角度提出,“除收益率外,增值服務確實能帶給消費者更多的確定性和吸引力。”
其實,養老服務對於產品的賦能,更多被放在“保險+健康”的整體議題下探討,多年以來,保險業在產品之外“開拓”增值服務賽道,紛紛打造“保險+健康醫療生態圈”,體檢服務、慢病管理、健康監測、健康諮詢、陪診、綠通等逐漸成爲標配。
而對於頭部險企而言,多年來在一站式提供綜合養老解決方案的賽道中角逐,推進醫養產業合作與投資,進而反哺、賦能保險主業。其中,尤以養老社區、居家養老爲重點佈局方向。
產品端之外,對於市場主體而言,如何推進強化養老服務端供給?下一篇文章,藍鯨新聞記者將圍繞該話題進行詳細研討。
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內容聯絡:1316141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