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2024銀行業績會|邁過35萬億資產大關後,中行高管們最關心什麼?
財聯社3月26日訊(記者彭科峰)繼交通銀行後,第二家國有大行—中國銀行於今日晚間正式交出2024年成績單。
中國銀行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集團資產總額35.0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11%;負債總額32.1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20%。實現營業收入6,328億元,同比增長1.38%;實現稅後利潤2,527億元,同比增長2.58%。
中國銀行正式跨過35萬億資產大關。那麼,作爲國有大行,如何看待行業的淨息差壓力?如何面對房地產不良問題?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對銀行業的影響?今日晚間業績發佈會上,中國銀行高管們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面對銀行業普遍面臨的淨息差問題,中國銀行行長張輝坦言,去年該行數據爲1.40%,基本和同業持平。而在早幾年,中國銀行淨息差相比一些大行有明顯差距,“一度差了幾十個BP“,如今的並駕齊驅,頗爲不易。
張輝表示,2025年中國銀行將把淨息差管理作爲低息環境下的重中之重。展望2025年,中國銀行清醒地認識到經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但與此同時,國內經濟運行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是沒有變的,有需求升級、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等一系列的增量空間。
張輝進一步表示,2025年中國銀行將重點做好以下多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在資產業務方面重在優化結構,推動資產規模穩步增長。積極把握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市場機遇,保持信貸業務的平穩健康發展,認真落實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國債地方債的投資力度,適度的增加信用債的投資,抓住境外利率相對高位的市場機會,合理的優化外幣債券投資的佈局。同時進一步有效控制票據同業資產等低收益的資產。
其次,在負債業務方面,重在量價協同,着力提升存款市場的競爭力;把握好市場流動性充裕的有利時機,適時的通過債券發行同業存單等渠道來豐富該行的資金來源。在客戶管理方面,加快推進客戶結構的轉型,將做優做強中型授信客羣,作爲改善客戶基礎,提升定價水平,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中國銀行將進一步鞏固國際結算、結售匯等傳統業務的優勢,做大財富管理、資產託管、養老金融等業務,堅決防止各種鋪張浪費的行爲,着力提升全集團的投入產出比。
面對關於不良率的提問,中國銀行副行長張劍現場表示,2024年,該行進一步強化信用資產的風險管理,提高了清收的處置質效。整體來看,全年不良保持穩定,境外新發生不良有所下降,而房地產依然是新發不良的第一大行業,但同比呈現下降趨勢。個人經營帶、按揭貸是增加的,資產質量壓力依然存在。
展望2025年,張劍認爲,不良的壓力依舊來自“房地產的深度調整期”。預計該行開發貸有望延續24年邊際改善的趨勢,但是個人按揭、經營貸預計會繼續承壓。“預計2025年全年資產質量繼續保持穩定。”
對於人工智能的衝擊,中國銀行副行長張小東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重塑中國銀行業務佈局與服務模式。今年1月,中國銀行推出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專項支持計劃,覆蓋上游算力基礎設施,中游技術創新及下游場景應用,這一佈局將縱深推進中國銀行科技金融發展的新格局。未來,將加速“未來5年人工智能產業鏈萬億信貸計劃”的落地。
張小東還表示,過去一年,中行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通過“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三十條”,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在產業升級、科技賦能、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中國銀行將以服務人工智能產業鏈爲切入點,推動科技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和體制機制升級,支持卡脖子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持續提升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服務能力,發揮國有大行的平臺優勢,打造好“商投行一體化”服務體系。
(財聯社記者 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