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顧人數逼近9萬,5年多增長3萬人,財富管理言必稱投顧

財聯社8月5日訊(記者 林堅)證券從業人員結構正在發生新一輪變化,尤其是伴隨着行情以及買方投顧思維的深入,投顧增員十分可觀。

中證協在官網最新披露了截至2025年6月底證券行業人員的總體情況,其中,投顧人數已從2024年底官方統計的8.69萬人增加到8.94萬人,增加了0.25萬人,增長2.88%。這與多家券商的“全員投顧”理念密切相關,也是財富管理推動的必然需求。

更多人員變化也與之披露。從全行業整體情況來看,證券從業人員數量由2024年年底的33.57萬人減少到32.85萬人,減少了0.72萬人。具體來看,經紀人、保代減員突出,註冊分析師逆勢增員。

不同類型的證券機構類型的人員數量也有直觀變化。

當前證券行業正逐漸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這是這輪人員變化的一個宏觀背景。有觀點認爲,證券行業人員結構的“增減持倉”,體現出行業從依賴牌照紅利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有業內人士提到,一方面,業務的調整可能導致部分人員面臨轉崗或失業的風險;另一方面,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才能適應行業的發展。

整體來看,2025年上半年的人員變化中,有四個重要關注點。

看點一:投顧逼近九萬人

投顧人員增加了0.25萬人是今年上半年最突出的人員變化。

近年來,證券行業持續推進財富管理轉型,投顧業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投顧人數也隨之不斷增長。從2024年底到2025年6月底,投顧人數增長2.88%,延續了近年來的增長態勢。

中證協數據顯示,2020年底,券商投顧人數爲60929人;2021年底,投顧增長至68344人;2022年年底,突破7萬人大關;2023年年底,人數逼近8萬人,增至77037名;2024年,投顧人數已達到8.69萬人。目前來看,投顧總人數突破9萬人已然是年內必然。

買方投顧思維下,“全員投顧”進行時,尤其是從券商視角來看,客戶對財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專業化,不再滿足於簡單的交易通道服務,而是希望獲得更加個性化、專業化的投資建議和資產配置方案。爲了滿足客戶的需求,多家券商已將投顧隊伍的建設作爲發展財富管理業務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證券業已開展經紀業務的券商基本在發力買方投顧業務,並在組織架構、激勵機制、系統建設、投研賦能等方面都做了相應調整。

看點二:經紀人逐漸淡出

在一系列人員變化中,經紀人減少人數最多,減少了0.24萬人。

關於證券經紀人人員的變化,財聯社記者已在今年7月初在《“消失”的證券經紀人去哪?7年多從9萬到僅2.5萬》有過階段性報道,從中分析了經紀人人數持續減少的部分原因及展望,主要有四個原因與方向:

其中,在監管趨嚴與財富管理轉型的雙重推動下,券商正加速告別傳統經紀模式,這就體現在證券投資顧問增加和證券經紀人減少的特徵延續了近幾年的情況。中證協在《中國證券業發展報告(2024年)》中披露,2023年末,證券投資顧問較2022年年末增加4745人,證券經紀人減少8502人,證券經紀人減少數量大於證券投資顧問增加數量,呈現證券投資顧問增加和證券經紀人減少的表徵。

在業內人士看來,證券經紀人數量顯著減少,而投顧人數則進一步增加,體現出券商加速推進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業務轉型的趨勢。記者瞭解到,業內不少券商計劃取消證券經紀人這一角色,並將把經紀業務團隊在未來全部轉爲客戶經理團隊或者投顧,已有頭部券商如此踐行。

看點三:保代再度減員超300人

週期之下,保代再度減員依然在預期之內。

保代人數近年來已有持續下滑的趨勢。上半年再度減少了超300人,這源於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投行業務競爭持續激烈,馬太效應顯著,部分實力較弱的中小機構面臨着一定生存壓力。比如2024 年以來,前 10 大券商投行收入佔比已超 60%,而中小券商面臨 “項目少、報價低、通過率低” 的三重壓力。在此背景下,中小機構的保代因缺乏優質項目支撐,業績難以達標,部分人員被迫轉崗(如轉向合規、質控)或退出行業;而部分中小券商甚至縮減投行部門規模,直接導致保代隊伍 “被動減員”。

另一方面,監管層近年來不斷強化對保薦機構及保代的責任追究,通過 “一案雙查”“終身追責” 等機制,將保薦質量與機構及個人的執業資格深度綁定。監管層不斷壓實保薦機構“看門人”責任,在行業嚴監管態勢下,券商持續優化保代隊伍,強化對相關人員的管理,加速優勝劣汰,提高保代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以提升執業質量,造成保代人員數量有所減少。

看點四:分析師人數增長,“轉正”羣體成新增量

在整體人員出現一定程度下降的背景下,分析師人數小幅度逆勢增長。

數據顯示,證券分析師人數從2024年底的5776人增加到5829人,增加了53人。人員變化之下,依然是賣方生態的變遷。目前賣方研究的競爭愈發激烈,爲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一方面,大型券商通過引入明星分析師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進而鞏固自身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中小券商通過特色化的研究服務來吸引客戶,這都導致了對分析師人才的需求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這波增員中,也有來自分析師“轉正”的原因。即此前幾年處於實習或助理階段的研究人員,正式獲得分析師資格,在中證協人員註冊名單中出現。

在業內人士看來,高質量的研究是券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研究所通過提供專業的研究報告和投資建議,爲券商的業務發展提供支持,同時也是吸引機構客戶和高淨值客戶的最重要因素。隨着分倉佣金收入的減少,券商更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模式,如加強產業研究、拓展服務範圍等,這就需要更多差異化的專業人員來開展相關工作。

這也意味着,分析師的價值衡量標準將更多元,除傳統的派點排名外,產業資源對接能力、跨領域整合能力,甚至數字化工具應用能力(如AI輔助分析)將成爲新的競爭維度。

此外,證券公司另類投資子公司的增員也頗具深意。另類投資業務的人員擴張反映出券商正從傳統通道業務向多元化、專業化投資領域延伸,通過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