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揭臺灣淨零先天困境 能源政策讓不排碳電佔比降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表示,錯誤的能源政策忽略臺灣的先天困難,將難避免氣候難民的未來。(圖/柳名耕攝)
面對2050淨零碳排的嚴峻挑戰,和碩董事長童子賢15日出席「2025年零碳永續高峰論壇」,演講中直指臺灣在能源轉型路上,面臨先天地理條件的限制,更因政策選擇導致乾淨電力比例大幅倒退,形同在國際減碳競賽中「自設路障」;他強調,如果政府持續忽略臺灣的先天困難與能源結構失衡,臺灣將難避免氣候難民的未來。
童子賢指出,臺灣發展綠能的最大困境就是土地不足,並舉例臺灣土地面積相仿、同樣多山的瑞士,該國因先天條件限制,早早就決策不擴展太陽能,而是依賴穩定的核能與水力達到 90% 以上的乾淨電力。
至於德國可以大規模鋪設光電,是因其土地面積是臺灣的9倍,且8成面積爲北德的平原,反觀臺灣,不僅多山,而且沒有廣大的平地,要在農地、水域大規模推動地面型光電,本質上就是事倍功半。
童子賢強調,雖然綠能被視爲循環經濟,但太陽能板的材料跟人造的東西並不會永恆、不會循環,這些板材每隔20幾年就要面臨回收報廢的巨大問題,只有太陽是永恆的,背後的污染與代價不容忽視。
童子賢指出,臺灣1985年在覈能加持下,不碳排的乾淨電力曾高達 65%。然而,到了去年,該比例負成長到僅剩17%,若扣除核能支撐的4.2%,乾淨電力僅存13%左右。
童子賢說,歐盟27國至今仍平均維持23.6%的核能,且COP 28已倡議讓核能增加3倍。國際科學界普遍認爲,沒有核能的幫助,人類絕對沒有辦法在 2050 年達標淨零,呼籲臺灣應理性思考,在安全無虞、核廢料能處理的前提下,讓核能存在,作爲不碳排的重要基載。
對於能源政策,童子賢認爲政府的政策規劃必須理性地面對現實,臺灣的用電成長已趨緩,對付用電需求「沒那麼困難」,關鍵在於選對能源選項,若選錯能源,每度電多3塊錢是常常有的事,將迫使全國人民付出8000億元以上的代價。
他呼籲,臺灣是產業用電(佔約74%)遠多於民生用電(不到19%)的結構,減碳應從產業找手,優先滿足半導體、AI及電動車等高 CP 值的現代化產業對不碳排電力的需求,才能真正推動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