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缺電更嚴重 童子賢:臺灣缺不排碳的電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23日受訪時直言,核三公投雖敗猶榮。但他憂心全球開徵碳稅後,臺灣經濟將面臨嚴峻的壓力。圖/本報資料照片
童子賢的能源觀點
核三重啓與否23日進行公投,讓能源政策何去何從成爲當前熱議的話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23日受訪時直言,結局雖敗猶榮,支持核電比例達74.2%,他期待政府務實接受這項符合科學趨勢,也不違民主進步的結果,並重申核電可減少排碳與PM2.5,核電延役亦可降低電價,有助穩定高品質的供電,助益科技業的國際競爭力,維護臺灣經濟地位。
童子賢強調,「臺灣缺的是不排碳的電」,比起缺電,更嚴重的問題是一旦全球開徵碳稅後,臺灣一年要面臨的數千億元的壓力,只要是不排碳、經濟實惠、能帶來乾淨的空氣、不要污染的每一度電,都值得珍惜。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甫於22日快閃來臺,一席「核能是很不錯的一個能源選項」言論,在公投前夕被視爲他的立場力挺發展核電。童子賢還原了黃仁勳在這段對話前,提到AI需要用電,能源可以有各種不同的選項,例如風力、光電,還有很棒的核能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他以「爲什麼要刻意廢棄開了五年的車」爲比喻說,核電如果已能很順利的運轉幾十年,以它不排碳的特性和逐年攤提到現在的成本來看,是很低廉的電成本。談及核四議題時,童子賢說,當年核四被批評、有爭議的那些條件,再度討論重啓時,一樣會再有同意和不同意的爭論。
童子賢認爲,若決心要在AI、晶片領域上維持優勢,對內就必須針對能源以及人才、法規着手,對外則評估如何靠談判、衡量臺灣有哪些適當的籌碼,可爭取到最大的成果,來應對國際間保護主義傾向、高關稅下的國際貿易關係。
他強調,能源和人才、法規等問題,都屬「操之在我」,內部就可改善。很多學校都成立了半導體學院,人才方面已有成就,但法規上仍有很多值得努力的地方。像八、九年前爲推展太陽能、放棄環評,就是在法規上開大洞、造成一些環境的破壞,其實爲鼓勵能源及產業科技發展,行政命令或法規條文都可再檢討。
童子賢也提及經長郭智輝請辭後的新人事安排。童子賢先爲郭智輝抱屈,再爲「老朋友」龔明鑫加油,同時點出新上任的經長,眼下就有多項挑戰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