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一個對高中擇校的誤區
到了這個階段,對高中學校的討論,在初三同學,尤其是成績比較好的初三學生之間相比已經成爲他們的其中一個日常話題。
對學校的考慮因素有很多,有高考成績,有校園文化,有硬件設施,有學科特色,有社團特長,甚至離家近,菜好吃,活動多等等,都可能成爲同學們中意的點。
但最近我發現,有一個在我看來不太切實的考慮因素,那就是大家想選擇一所“舒服”的學校。這個“舒服”包括:作業少,考試少+簡單,老師管得得鬆,假期多,補課少等等。
如果你也是照着這個標準選高中的,那麼我來潑盆冷水吧,這不存在。
高中,尤其是優秀的高中,就不存在放任自流的學校。有一些以前以“鬆”著稱的學校,甚至號稱能帶手機的學校,也因爲成績出了些問題以及被家長投訴而改變了風格,這裡就不點名了。
所以,如果同學們抱着這個心態選學校,其實是對學校有着不切實際的期待,那麼真正到了高中開學的時候就必然會產生落差,甚至因愛成很——沒錯,有些同學對自己學校的差評,就是因爲學校沒有達到自己過高的期待值所致的。
這裡又讓我聯想到,坊間有些同學或者家長對同檔次學校的一些看法,其實是帶有比較強的主觀性,甚至刻板印象的。
比如廣大附中,很多非廣附系的同學對它的印象就是很嚴格,很多作業,很多考試,進而產生一種抗拒的念頭。彷彿去了就只有學習,老師還管得死死的,如同坐牢。
但事實上,一直以來我也有不少廣附系的學生,他們的校園生活也叫一個多姿多彩,校園文化也做得非常好。
遠的不說,就說最近的元宵節+開學這一波,你看廣附官微發的活動和覆盤文章:
自己從校園佈置到活動組織再到學生的參與度,和刻板嚴厲扯不上一絲關係,上圖你說是哪個公園一景我都信。
這麼多年的經驗下來,我還是建議同學們挑一些在自己水平範圍內,或者是稍微踮一下腳能夠得着的學校,等到開放日的時候去看看,而不是純粹的聽別人說這個好那個不好。
這個學期大概從4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志願填報前,每個週末都會有大批學校舉行開放日。開放日逛一圈下來,聽聽宣講會,起碼對校園環境、硬件、學校風格,以及其他一些自己關注的點有一個初步的判斷。
一方面,調整心態,拋棄對自己理想高中的一些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另一方面,對拿來保底的學校降低預期,增加包容度。這樣下來,最終選出一所能夠接受的學校,並愉快度過高中三年的機會就會大得多。
“Tired? Tired on the way, because comfort is left to the d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