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參與,個個都驕傲!“我們學校的校名牌匾,是我寫的”

“奶奶,我們學校校牌上的字,是我寫的。”

“我孫兒這麼厲害啊,都能寫校名了,我得去你們學校門口親自看看!”

最近,彭州市九尺小學的校門口又換了一塊校牌匾額。

與一般校名牌匾不同的是,上面的字,用的既不是印刷體,也不是請書法名家寫就,而是來自學校六年級1班的小學生周浩然。

彭州市九尺小學校門

整體來看,這位六年級孩子的筆鋒還稍顯稚嫩,但是一筆一劃卻一絲不苟,橫豎撇捺中也能看出書寫者紮實的基本功。

學校的校牌,爲啥要讓小學生來寫?哪些學生纔有機會寫校牌呢?學校爲何要這樣做?近日,我們走進彭州市九尺小學,探訪“學生爲學校寫校名”背後的故事。

自2015年至今,彭州市九尺小學一直將書法作爲學校特色課程。每週三的延時課,學校都會邀請省級書法專家以及共享老師到學校裡,爲孩子們教授書法。校內的美術老師歐老師則負責學校的書法社團,每天輔導孩子們利用空閒時間練字。

書法教室的桌子上擺滿了毛筆

走進書法社團活動教室,首先涌入鼻腔的,是一股濃濃墨香。兩張長桌上擺放着宣紙和墨水,染黑的狼毫毛筆整齊地放在筆架上,教室的周圍則掛滿了孩子們的書法作品。這些小小“書法家”們,有的還在校,有的已經畢業。

鈴響之後,到了當天的午休時間。書法教室熱鬧了一陣,很快又恢復了安靜,只有偶爾的師生交談聲,與筆尖蘸過墨水又在宣紙上淌過的聲音。

這間教室裡誕生的優秀作品,隨後會被展示在走廊上、樓梯間和教室裡。有的字體是楷書,有的字體是隸書;有的寫的是校訓,有的臨摹大家之作,還有的是摘抄詩句……

學校教學樓的書法展示區

雖然展示空間足夠大了,展示的作品也足夠多了,但是在彭州市九尺小學校長劉曉希看來,這對孩子的鼓勵遠遠不夠。

“把同學們的書法作品掛在校內展示,的確是一個辦法,但也只有我們學校裡的人能看到。但面向校外的校牌就不一樣了,這個鎮上路過的每個人都能看見。”劉曉希說道。

於是,“我爲學校寫校名”活動就這樣誕生於三年前。據劉曉希介紹,活動面向三年級到六年級所有對書法感興趣的學生。“學生自由報名,報名後,我們會選擇寫得最好的孩子完成作品,並在升旗儀式上展示,隨後將作品掛到校門口。”

校名通常使用隸書,字號較大。“隸書線條平穩,注重結構,有利於爲孩子的書法練習打下基礎。”劉曉希解釋道。

這個活動背後,還有一份用意:學校的名字與校牌是獨特的存在,它們是學校最原本、最核心的載體,對於學生來說,能參與到校牌的寫作中,對於他們的激勵意義是不同的。

不過,在開啓“我爲學校寫校名”這個活動前,學校其實還是有不少顧慮,比如校牌更新涉及開支怎麼辦,孩子們萬一不感興趣怎麼辦,家長萬一有質疑怎麼辦……

但劉曉希覺得,如果只是坐着想,那就都是問題,只有邁出腳真正去做,才都是辦法,“先做起來,遇到問題再來解決問題。”

讓學校驚喜的是,活動結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周於鑫是彭州市九尺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也是第一批活動的參與者之一。“我當時剛練書法沒多久,結果就被展出在學校外面,媽媽可開心了,還拉着自己的朋友過來看。”周於鑫回憶起三年前寫校名的經歷時,雖然還對那時的水平有些不滿意,但是依然難掩內心的開心,“我覺得讓我多了一份繼續學好書法的信心,也多了一份敢於展示自我的勇氣的。”

被賦予了這份信心和勇氣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校長劉曉希表示,學校的校牌大概半個月會更換一次,從活動開始到現在,已經有150人次、超過60位同學爲學校寫過校名了。

部分參與活動同學與校長的合影

令劉曉希印象最深刻的是因爲身體原因只能用左手寫字的三年級2班學生楊鸚伶。“對比其他孩子來說,她用左手寫字,本就困難一些,更何況是練書法。”但這個孩子寫出的每一個筆畫橫平豎直、清晰有力,讓向來嚴格的歐老師也誇讚有加,並邀請她參與了校牌書寫。

楊鸚伶說,這份來自書法的鼓勵,讓自己不再苦惱與其他同學不一樣,而是感覺自己多了一個不一樣的閃光點。

楊鸚伶的數學試卷

除了信心,孩子們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是熱愛。“不只是對書法的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我們老師說,橫平豎直,不只是對書法的要求,也是對我們做人的要求。”

被鼓勵的,不只是學生們。劉曉希表示,鄉鎮小學的老師流動性比較大,他不甘心看着老師們因爲身處鄉鎮而才華被埋沒,所以發展特色課程,也是希望爲老師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

“書法指導老師歐老師原本是教美術的,書法只是其個人的興趣愛好。”劉曉希說,可能傳統觀念會覺得歐老師只是一個教副科的,但是十年的書法特色課程讓歐老師成爲了學校裡“最重要的一個人,不可或缺的一個人。”

看到師生們的變化,劉曉希感到欣慰。學校也從書法開始,着手了更多特色課程體系的搭建,體育項目如足跑,手工項目如繩編等。“給孩子、老師提供更多展示的平臺與發展的可能性,是學校的初衷。”

書法教室中展示着學生們的作品

很多人好奇:換下來的校牌作品去了哪兒?劉曉希帶我們走近教室最後放的儲物架上,每一份曾經上過校牌的作品都被精心收集起來,最上一層還陳列着每一次更換校名時校長與同學們的合影。每隔半個月,作品與合影就會多出一份。

這些記憶的留存,不僅僅是對學校書法項目的存檔,更承載了一所鄉鎮小學對孩子們成長的美好期盼:“我們不是要把他們個個都培養成書法家,而是希望他們看到這份作品時,能鼓起一份追尋人生熱愛的勇氣,並堅定地奔赴自己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