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捷運關門聲呼吸困難、冒冷汗 竟是恐慌症上身

1名女工程師長期超時工作、睡眠不足,總感到頭昏腦脹,某天聽到捷運車廂關門聲,突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冒冷汗,後來嚴重到連搭計程車都得開窗,就醫才知恐慌症上身。

恐慌症(Panic Disorder)常在人多、擁擠又閉塞的環境發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近日透過新聞稿說明,如電梯、捷運車廂等空間,還有患者是開車上高速公路或經過隧道時發作。

陳大申指出,恐慌症何時會發作多半不可預期,且發作前少有徵兆。儘管嚴重發作時間都不長,很少超過半小時,但因發作頻率可能好幾個星期1次,也可能1天好幾次,讓恐慌症患者陷入擔心隨時發作的憂慮中。

恐慌症患者常會到處求醫,甚至常被送到急診,做一大堆檢查,結果往往都沒問題。陳大申說,常見患者求助心臟科、胸腔科或腸胃科,不知道自己得了恐慌症,更不知道應該看身心科,平白走了許多冤枉路。

他曾收治1名陳姓女工程師,長期睡眠不足加上忙碌超時工作,上班前總感到頭昏腦脹。某天聽見捷運車廂關門聲,突然覺得心跳加速、不能呼吸、全身冒冷汗,後來連搭計程車都得開窗,否則會擔心「呼吸不到空氣」,因病況時好時壞,所有員工旅遊都與她絕緣,原因是不敢搭遊覽車,也不敢坐飛機。

陳大申表示,還有1名張姓男業務是開車上高速公路時發病,跑遍各大醫院心臟科、胸腔科、腸胃科及無數次的急診也未見改善,家人與同事忍不住懷疑他裝病,讓他心情更加低落;某次在急診室照會精神科,才得知是「恐慌症」上身,妥善治療後,擺脫三天兩頭掛急診命運。

事實上恐慌症的治療相對容易,陳大申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可有效阻斷恐慌發作,同時還可與病友一起進行團體心理治療,互相支持有助減輕或消除孤獨感,使情緒得以宣泄。

此外,陳大申說,其他治療方式也有輔助療效,例如衛教讓患者瞭解什麼是恐慌症、治療方法及預後等;透過認知行爲治療改善病患某些錯誤觀念,消除預期的負面非理性思考,只要好好遵從醫囑、耐心服藥,可望不再發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