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伐10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三重轉變

來源:內蒙古日報

地處祖國最北端,內蒙古大興安嶺的春來得晚一些。4月初,莽莽羣山中,遮天蔽日的森林還覆蓋着積雪,交錯縱橫的河流還在封凍。

作爲中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10.67萬平方公里的生態功能區與亞馬孫熱帶雨林同被譽爲“地球之肺”。它維繫着黑龍江、嫩江水系和鬆嫩平原、呼倫貝爾草原生態平衡,也支撐着整個東北地區工、農、牧、漁等產業的命脈,是維持生命的糧倉與水源。

這裡,曾經萬千棟樑出林海,這裡,如今護林植綠築脊樑。回望,2015年3月3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掛斧停鋸”,結束了長達63年的伐木歷史,開啓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停伐10年,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大興安嶺寫下壯美綠色詩行,詮釋着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擔當。

從伐木工到守林人,續寫青山不老的傳說

電鋸的轟鳴聲劃破山林的寂靜,只十幾秒鐘,一棵歪斜生長的樹便應聲倒地。

“這棵樹是斜的,影響其他樹的生長,必須清除掉。”3月28日,根河森工烏力庫瑪管護中心上央格氣施業區,姜建國正在進行的是森林可持續經營作業,將林子裡的枯死木、病腐木清除掉,爲健康的樹留下生長空間。姜建國邊說着,不停手裡的活計。林子裡,前一天伐倒的樹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他和工友邊作業邊吃力地將它們歸堆,然後捆綁到一起,再用拖拉機拖到路上。

此時,剛過7點半,林間的晨霧還未完全散去。天氣預報零下十幾攝氏度,林子裡的體感溫度更低一些。姜建國和工友蹚在及膝深的積雪中,穿着並不厚,頭上卻冒着熱氣。“幹活時會不停地出汗,所以衣服穿得比較薄。不能停,停下來會很冷。最冷的時候零下40多攝氏度,陰坡的雪及腰深。”從姜建國的隻言片語中,能拼湊出很多信息。

從2024年12月14日進山至今,已經過去100多天。除了過年回家休息幾天,姜建國和工友們一直在山裡作業,幹完一個點兒再轉移到下一個點兒。

“再有一兩天森林可持續經營作業就結束了,林區進入防火戒嚴期,我們就要進山巡護、組建防撲火隊了。”春季防火、5月份頂漿造林、夏秋季防病蟲害、冬季森林可持續經營採伐作業,一年四季,周而復始。

今年58歲的姜建國是林二代。從1987年上班至今,38年裡,他有28年在砍樹。

當得知停伐的消息,他既高興又沉重。高興的是,大規模開發導致水土流失嚴重、野生動物消失,這片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的林子是時候該休養生息了。沉重的是,不砍樹,咋過活?

身份轉換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放下斧鋸變身“森林衛士”,依然是與林子打交道。“每天進山巡護,看有沒有毀壞樹木、野生動物受傷、發生森林病蟲害等情況。沒有人比我們更瞭解這片林子。”姜建國說,他已經與林子融爲一體,偶爾放幾天假,他吃不下睡不香,一回到林子,立刻又“滿血復活”。

林子一年四季離不開人,姜建國就一年四季離不開林子。愛人做手術,他在林子裡,女兒結婚、生子,他也在林子裡。一晃眼就是近40年。

“退休後,我要帶着老伴兒去看看天安門,看看大海,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去女兒工作的城市幫忙帶外孫。”姜建國憧憬着即將到來的退休生活,也更爲珍惜所剩不多與林相伴的日子。

從姜建國的身上,彷彿看到了大興安嶺的影子,無論國家建設需要還是生態屏障建設需要,都選擇竭盡所能奉獻。

從木材生產到生態建設,實現和諧共生的跨越

距離作業點50多公里處,“掛斧停鋸”紀念木質檯曆靜靜矗立在林間。多年來,姜建國時常會來這裡轉轉。

紀念檯曆的一邊,10年前最後伐倒的那棵樹還是原來的樣子,而旁邊當初與它差不多直徑的樹,已經粗了一圈。

變化,寂靜無聲,又震耳欲聾。據統計,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停伐10年間,森林蓄積量從8.03億立方米增加到10.29億立方米,增加近三成。野生植物由1848種增加到1937種、野生動物從390種增加到439種。

“以前拉木材溜光的小道,現在天然生長的小樹已有一人高,把路都‘封了’。乾涸的河流又有了水,過去一度消失的狍子、野兔、熊等野生動物也回來了。”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護山,從伐木工到守林人,姜建國親歷了這片山林的變化,也見證了其從木材生產爲主到生態優先的時代跨越。

1952年,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拉開開發建設的序幕。到2015年全面停伐,累計爲國家提供了2億立方米的優質木材和大量林副產品,直接上繳利稅200多億元,有力支援了國家建設。

那時,儘管開發是主業,但林業人深知位於祖國北部的這片森林的重要生態價值。從20世紀60年代起,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就開始了邊採邊育、採育結合的歷程。1998年,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實施,林區堅決落實木材產量調減,直到2015年全面停伐,又義無反顧地扛起生態文明建設責任。

從木材生產到生態建設,不一樣的選擇,一樣的忠誠擔當。

停伐後第一件事,就是保護好林區的森林、溼地、野生動植物等各類資源。通過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對各類自然資源實行分區管理,核心區嚴格禁止人爲活動,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保護地的干擾。截至目前,林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面積195.46萬公頃,佔生態功能區總面積的18.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林草溼資源保護管理過程中,林區在嚴守生態紅線、保證林緣不後退的基礎上,先行先試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通過森林撫育、修復,實現森林可持續生長,提高森林質量,爲國家全面推開試點模式總結經驗。

當資源管護成爲主責主業,成千上萬名林業工人分散到林區的各個角落,成爲林子的專職守護人。

“我們建立了專職管護隊伍,形成了森工公司、林場、管護站三級管護體系,逐級落實管護責任,層層簽訂森林管護責任書。”內蒙古森工集團資源管理部副部長王偉達說,截至2024年底,林區有效管護林地面積14298.01萬畝,管護責任落實率達100%。

通過停伐、管護、撫育、人工造林等一系列紮實有效的舉措,林區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森林年增長量持續提高,碳匯能力不斷增強,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從生態資源到經濟價值,轉型發展“借綠生金”

停伐紀念木質檯曆不遠處,是烏力庫瑪林場517工隊舊址。雪地上和展棚裡,絞盤機、拖拉機等木材生產工具和工人生活用具,無聲地講述着森林裡過去的故事。

10年前那場轟動的停伐儀式就在這裡舉行。如今,這裡已經成爲感受森工文化、旅遊觀光的打卡地。

“不砍樹,咋過活?”2015年全面停伐的焦慮清晰如昨。

“與其焦慮,不如行動。”作爲原517工隊隊長,董永勝帶頭找出路。將生活區原有帳篷進行升級改造,建成了集餐飲、住宿、休閒度假、旅遊觀光爲一體的森林生態旅遊示範點。多年來,累計接待遊客10萬多人次,實現產值100多萬元,旅遊季節職工月均增收3000元。過去爲國家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517工隊,一舉成爲根河森工公司轉型發展的響亮名片。

從砍樹賣木材到種樹護林,“掛斧停鋸”的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需求迫在眉睫,轉型勢在必行。

綠水青山本身就是巨大的寶庫,蘊藏着無窮的價值。內蒙古大興安嶺更是重要的“菜籃子”“果籃子”“花籃子”“藥籃子”。

發揮資源優勢借綠生金。森工集團以林糧、林果、林蔬、林藥、林水、林菌爲依託,打造內蒙古優質森林食品聚集區,推出“蒙漢王”“諾敏山”“冷源”“冷極”等知名品牌,開闢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

2024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實現林下產品收入6922萬元,同比增長19.7%。生態資源真正成爲綠色財富。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碳庫。作爲全國最大的重點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存儲的二氧化碳總量穩定在17.2億噸以上,發展碳匯優勢突出。

從2014年開始,森工集團就抓住林業碳匯的風口,在通過森林撫育、植樹造林提升碳匯潛力的同時,探索林業碳匯項目試點,積極開發碳匯產品,累計銷售碳匯產品超過6000萬元,努力蹚出一條森林生態價值實現的新路子。

將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大興安嶺的綠色紅利持續釋放——林區的美味、林區的美景、林區的文化吸引着天南海北的遊客。豐富的旅遊業態、精品的旅遊線路、專業化合作運營模式,持續擦亮內蒙古大興安嶺旅遊品牌。2024年,森工集團累計接待遊客74.46萬人次,全年實現旅遊收入7050萬元,同比增長62%,旅遊收入和旅遊接待人次創歷史新高。

從經歷轉型陣痛到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用10年時間,走出一條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記者 霍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