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牽手”長三角,共赴一場內蒙古“氫”約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一輛重型卡車駛過,車尾不見黑煙,唯有純淨的水滴落下。

這並非遠景規劃,而是“同心築夢·共謀發展”聯合採訪活動中,記者在美錦國鴻氫能科技產業園見證的真實一幕。它的背後,是一個關於中國區域發展如何下好“一盤棋”的生動故事。

故事的核心,是一顆綠色的“氫能心臟”。它的技術基因,孕育於粵港澳大灣區;它的戰略鏈接,佈局在長三角;它的價值實現,則紮根於內蒙古的廣闊天地。

“我們的母公司國鴻氫能起步於廣東,那裡是中國氫能產業的先行區之一。”鄂爾多斯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震介紹,是廣東總部爲項目帶來了核心技術、關鍵設備與初創團隊。

棋局的關鍵一步,則落子長三角。楊震解釋道:“我們將另一個總部落在浙江嘉興,正是看中了它地處長三角核心腹地的戰略位置。”這個支點,讓企業能夠敏銳捕捉以上海爲龍頭的城市羣市場信息,高效鏈接全國的人才與資本。

最終,這顆承載着東部智慧的“氫心”,爲何奔赴內蒙古?楊震分析,內蒙古擁有兩大無可替代的優勢:風光資源豐富,保障了低成本綠氫的供給;應用市場廣闊,僅鄂爾多斯一地,就有數十萬輛重卡的綠色替代需求,爲產業提供了堅實的落地基礎。

技術、資本、市場、資源,三地優勢互補,環環相扣。一條跨越山海的氫能產業鏈,由此成型。

新興產業要走向市場,必須算清經濟賬。

政策的精準護航,爲產業起步清除了最初的障礙。但真正讓企業拍板的,是市場邏輯。“經過覈算,我們的綜合使用成本已具備了市場競爭力。”楊震坦言。這筆賬的底氣,不僅來自低廉的綠氫價格,更來自一臺車年均減碳120噸所帶來的可觀“碳資產”價值,讓客戶實現了從“要我用”到“我要用”的轉變。

如今,近240臺氫能車輛行駛在鄂爾多斯的公路上,昔日的“煤城”,正在成爲全國氫能商業化應用的探路先鋒。這一成果,是內蒙古決心與遠見的體現,也是東部產業智慧與西部資源稟賦深度融合的結晶。

“現階段,企業確實處於投入期。”面對行業普遍規律,楊震對此十分坦然,“但我們投的是研發,是未來。我們堅信,氫能會是清潔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之一。”

這份定力,源於對國家“雙碳”戰略的深刻理解,也源於對產業發展規律的尊重。

從南海之濱到北疆草原,這個關於“氫”的故事,是新時代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從藍圖走向現實的生動縮影。它印證着,中國區域發展的棋局,正從“梯度轉移”邁向“優勢共創”的新階段。當東部的創新鏈與西部的產業鏈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便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澎湃不息。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宗祺/文 餘勤雍/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