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案暴露美「雙標」對華打壓恐反噬 林承鐸:臺應迴歸經濟理性

▲TikTok案件顯示美國對大陸的技術封鎖與投資審查,反而讓全球看到干預市場的雙標行爲。(圖/路透)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中美第四次經貿會談落幕,外界普遍關注雙方是否能突破僵局。大陸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副教授林承鐸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時指出,TikTok出售案讓全球看到美國干預市場的「雙標」行爲,在關稅與科技壓制之間陷入兩難,尤其對華科技打壓終將面臨「反噬」。一方面大陸加速推進「新質生產力」,以增強產業韌性來應對外部挑戰,臺灣夾在中美戰局應該從「被動政治」迴歸經濟理性,畢竟兩岸和平共處與中美穩定不衝突。

中美第四次經貿會談9月14日至17日在西班牙馬德里登場,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當地時間15日開中外記者會,針對此次會談雙方圍繞TikTok及中方與美方進行坦誠、深入交流,「以合作方式」妥善解決TikTok相關問題,減少投資障礙,促進有關經貿合作等達成了基本框架共識,並且強調「絕不會以犧牲原則立場、企業利益和國際公平正義爲代價,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針對這次中美經貿會談成果,大陸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副教授林承鐸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時指出,從中美當前的經貿互動節奏來看,表面上第四輪關稅談判仍在技術層面推進,實質上,美方的底牌確實越來越少。

林承鐸也說,從2018年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迄今,美國已將大部分能徵的關稅幾乎打盡,依舊難以從大陸方面獲得結構性讓步。尤其全球產業鏈高度重組、美國國內通脹壓力持續的背景下,美方一方面想降低對華輸入成本,另一方面又不願放棄對大陸科技發展的打壓,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

「此次,TikTok議題正好突顯了這一困境。」林承鐸進一步分析,表面上看,美國推動剝離法案意圖很明確,但從談判進程來看,不僅美方未能佔到太多便宜,反而讓全球看到干預市場的「雙標」行爲。

「大陸方面在TikTok問題上的立場非常明確,涉及國家數據安全與核心技術的底線堅決不讓。」他強調,這不僅是一場企業層面的博弈,更是國家治理能力與法治環境的較量。

▲林承鐸認爲,兩岸和平共處與中美關係穩定並不矛盾。(圖/CFP)

林承鐸繼續分析,美國對大陸的技術封鎖與投資審查,其實已經「反噬」到自身的科技生態與資本市場活力。在美方祭出審查、打壓、脫鉤的同時,大陸卻正加速佈局新質生產力,以制度型開放、內需潛能釋放和產業鏈韌性增強應對外部衝擊,這種戰略迴旋空間,是美國目前難以複製。

展望未來,「習川會」何時舉行也備受矚目。林承鐸認爲,此次會晤的意義絕不僅止於象徵,如果雙方能在「關稅減讓」、「AI治理」以及「綠色產業投資准入」等方面釋放互信信號,將有助於緩和全球資本市場的避險情緒,併爲亞太地區經貿穩定注入確定性。

「關鍵在於美方能否展現真正的戰略耐心與政治誠意,而不是繼續爲了選舉操弄反華議題。」林承鐸提醒。

最後,談及臺灣若過度被美國政治操作所牽動,反而會失去在中美結構性變化中的戰略判斷力。林承鐸認爲,兩岸和平共處與中美關係穩定並不矛盾,關鍵在於臺灣如何從「政治被動」迴歸到「經濟理性參與者」的角色,這纔是臺灣產業能不能在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外溢到經貿領域的當下,化危機爲轉機的最大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