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迴歸對華理性步子應更大些

董一凡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剛剛在瑞士小鎮達沃斯落下帷幕。面對地緣政治危機、經濟全球化“逆風”、氣候變化加劇等諸多挑戰,如何重塑全球經濟增長格局成爲本次達沃斯論壇的焦點之一。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致辭中表達了歐洲對“嚴酷地緣戰略競爭”的擔憂,並在談到中國時表示歐盟“必須與北京進行建設性接觸”,“現在是時候本着公平和互惠的精神,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平衡的關係了”。顯然,歐洲安全與發展方面的內外處境正在使其思索如何調整對外政策,包括如何更加理性務實地處理對華關係。從經濟現狀來看,歐洲國家在緩解烏克蘭危機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持續多時的通脹受到一定抑制。不過,歐洲經濟總體上仍然未能擺脫窘境。根據歐洲央行公佈的數據,預計2024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僅爲0.7%,2025年預期也僅略高於1%。就經濟動力而言,歐洲有着作爲世界經濟重要一極的基礎或“底蘊”,但也正在面臨一些長期性、結構性問題以及地緣政治動盪帶來的不利局面。比如,歐洲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平臺經濟、新興通信技術、半導體等領域缺乏足夠厚實的產業基礎和土壤,光伏、風電、電池、儲能等綠色能源產業面臨能源成本上升、財政支持減弱的局面。在推進對俄能源“脫鉤”過程中,歐洲能源供應在成本方面所面臨的後遺症不斷顯現,連馮德萊恩也不得不承認“家庭和企業揹負天價能源賬單,一時看不到下降的苗頭”。在安全和地緣政治環境方面,歐洲正面臨安全投入不斷上升但安全感、穩定性並未隨之“水漲船高”的局面。烏克蘭危機加劇以來,歐盟及主要大國就軍事援助烏克蘭的限度、平衡援助和財政的關係、避免衝突進一步升級等政策反覆運籌謀劃,但仍難實現以同盟和威懾謀求非包容性、非對稱性安全的安全觀。接下來,歐盟以既有路線換取安全的思路,還將面臨跨大西洋關係的變局,無論美國新政府要求北約盟友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還是聲稱將以削減軍援在烏克蘭問題上“以壓促和”,都意味着歐盟不得不爲自己的軍事安全投入更多資源。如果繼續堅持現有安全理念和目標,歐盟未來可能陷入獨自支撐的消耗性進程,這對歐洲發展投入乃至戰後80年來社會政策體系的衝擊不言而喻。換句話說,歐洲經濟在面臨結構性問題的同時,還揹負着“政治稅”和“安全稅”。在競爭日趨激烈、民生改善訴求不斷向政治環境傳導的當下,如何“減負前行”成爲歐洲領導人的一道必答題。雖然解決安全與發展層面的這些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歐盟在尋求自我“減負”的過程中依然可以選擇一些易於着手和見效的路徑。正如馮德萊恩在本次達沃斯論壇期間所提到的,與中國深化關係就是一個理性選擇。對於歐盟擺脫當前窘境而言,進一步維護和深化與中國在經貿、投資、科技、全球治理等領域的對話與合作,無疑有助於減輕內外複雜因素對歐洲經濟的衝擊,有利於歐洲主要國家用好經濟規模、規則影響力等現有的一些傳統優勢。從這次馮德萊恩在達沃斯論壇演講中釋放的信息看,歐洲戰略界正在試圖爲中歐關係注入更多務實理性因素,但同時,在所謂的“競爭”層面依然沒能擺脫矛盾心態。馮德萊恩提出歐盟將把中歐建交50週年作爲深化接觸與合作的機會,“在可能的情況下,甚至可以擴大雙邊貿易和投資關係”,這可以說是歐盟在“對華去風險化”概念提出以來,馮德萊恩和歐委會層面並不多見的積極表態,這種風向性變化有望爲雙方產業界注入深化經貿合作與依存的信心。在價值觀層面,馮德萊恩也提到“在維護和堅持我們價值觀”的同時,“改變我們的行爲方式並適應新的現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歐盟近年來圍繞“價值觀”的高調和執着有所調整。當然,在跨大西洋聯盟仍被歐洲普遍認爲“至關重要”的背景下,歐盟一些人以“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視角看待中歐關係的慣性一時難以徹底扭轉。在全球經貿形勢動盪加劇的情況下,歐盟也仍在試圖爲其強化產業保護以及所謂“經濟安全化”政策尋找藉口。由此看來,在內外形勢最新變局下,對華政策迴歸理性務實正在歐盟內部積累越來越大的共識,只是迴歸的步子邁得還不夠大,不夠堅定。儘管如此,歐方理性與務實姿態的逐漸迴歸,仍將爲中歐在政治、經濟、安全等層面重拾互信創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