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迷必收!鐵博7/31開館6區域 3參觀路線出爐
國家鐵道博物館7月31日將正式對外開放第一階段的園區與展覽空間。(蔡明亙攝)
國家鐵道博物館7月31日將正式對外開放第一階段的園區與展覽空間,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鐵博開幕將成結合文化歷史、交通、工業及觀光的國家重要指標。文化部長李遠喊話,盼透過文化團結臺灣人。鐵博明起開放6大區域並設有常設展,週末還有藍皮柴油客車搭乘體驗,採部分展區收費制,鐵博也面向不同族羣,設計3條建議參觀路線,盼打造臺灣鐵道文化保存新里程碑。
國家鐵道博物館7月31日將正式對外開放第一階段的園區與展覽空間。(蔡明亙攝)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開幕典禮30日舉行,行政院長卓榮泰(中)出席,並與來賓一同完成啓動儀式。(王英豪攝)
鐵博館所在地爲臺鐵舊臺北機廠,2012年遷移至富岡車輛基地前,一直擔負臺灣火車維修、組裝、保養、修理等重責,高峰時期有約2000名員工,2015年在歷經多年及許多關心鐵道文化保存的民代及公民努力下,近17公頃臺北機廠獲全區指定爲國定古蹟,2016年底行政院覈定「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劃」,文化部2017年起規畫各古蹟建築、景觀、軌道等設施的修復再利用與軟硬體整備。
明日起第一階段開放空間包含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6處古蹟建築,策劃〈動力.火車-柴電工場〉、〈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氤氳時代-員工澡堂〉3個常設展;〈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打開!組立工場〉3個特展;〈總辦公室〉、〈大禮堂的職工生活〉2個現地展;以及特地爲孩子們設計的「親子空間」、週末及國定假日期間的文物車輛動態乘車體驗服務。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開幕典禮30日舉行,行政院長卓榮泰出席,並搭乘園區動態館藏車輛體驗,與鐵道旁民衆揮手。(王英豪攝)
卓榮泰表示,他不只是鐵道迷而是「迷鐵道」,出生地就緊鄰鐵道,兒時環境造就與鐵道的淵源,交通部與文化部合力將原本會被拆掉的古蹟文化,活化成鐵博館,也汲取日本經驗,向全世界展開雙手歡迎大家來看,這是從文化歷史、交通建設到工業發達,及觀光事業結合爲一體的多元化國家未來的重要指標,在這個區域,未來不僅有商業、有體育、有觀光活動,將成爲一個相當大的都市改造。
卓榮泰提到,鐵道的鐵軌具平衡、穩定及方向性,成爲人人信賴的安全交通工具,軌道是兩條永遠的平行線,交通上要求的就是這樣的安全,但在國家不同意見交流上,不能永遠保持兩條平行線,必須在意見交流中,讓坐在火車上的每個國人,意見要能夠交流,盼在對國家有共同方向上,當作國家的主人、當作火車乘客,只要掌握住方向,必須拉近彼此距離,打破國家這種平行線關係,多多交流,有助未來推廣更多觀光事業,向全世界交流並宣傳臺灣。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開幕典禮30日舉行,行政院長卓榮泰(右)出席,並與來賓一同完成啓動儀式。儀式後向國民黨立委徐巧芯(左二)致意。(王英豪攝)
卓也說,面對風雨,臺灣經得起考驗,在檢討中自我調整,也會自我交換各種不同意見,融合成一體的民主化國家。
李遠指出,鐵博館緊連國父紀念館、華視、松煙與大巨蛋等,正好包含的這個東區是有媒體、文化、體育和觀光,這是新的東區文化園區,可能會翻轉整個東區,未來大家對東區的印象不只是101或信義區。
李遠說,初次踏進鐵博,聞到機油味,彷彿回到童年令人感動,鐵道對他來講就是時間,他寫了一句話向大家分享,「時間就像一輛火車,它有一個長長的尾巴,我們怎麼也拖不住它,時間就這樣子過去了」。
李遠喊話,鐵博館成立經過抗爭、保留、修復,中間非常非常多辛苦過程,都是一起在臺灣這片土地共同的記憶,盼透過文化團結所有臺灣人,後續還要花時間繼續修復,目前也把還沒修復的地方,都把它當作是充滿「臺灣感性」的廢墟,希望大家能來欣賞。
鐵博館說明,展覽充分運用古蹟空間特性結合展示設計,並以多元視角呈現臺灣鐵道所乘載的跨世代記憶與感動,包括以文學、電影、歌謠與美術等常民文化切入的〈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讓火車不再只是交通運具,而是與民衆生活緊密交織的文化載體;保存「臺北機廠」原有空間記憶樣態的〈大禮堂的職工生活現地展〉,帶領民衆走進過往職工的生活;〈動力.火車-柴電工場〉除了吸睛的24輛典藏車輛靜態展示,展覽亦運用現代科技互動技術,以大型滑軌螢幕透視柴電機車內部機械運作,聲光展演及內容精緻度成爲全場最大特色。
同時,鐵博館運用軌道相通的特色,配合策展主題需求,實現其他國家的鐵道博物館難以進行的車輛輪展機制,也在假日提供館藏車輛行駛的乘車體驗,實踐「活的鐵道博物館」理念。
此外,貫穿園區南北長達335公尺的南北通道,將隨着開館同步開放行人通行,除了串聯市民大道與基隆路,強化與周邊街區的連結,也讓觀衆能更貼近觀賞園區的古蹟建築羣,沿途眺望不同造型的「廠房屋頂」。
文化部表示,鐵博館第一階段開館象徵臺灣鐵道文化保存新里程碑,藉博物館研究、典藏、展示、教育、推廣等專業,期待吸引國內外遊客造訪,將國定古蹟保存的價值,發揮成爲新型態博物館的營運特色及都市景觀節點,開館後各項推廣活動將陸續公佈,歡迎持續關注國家鐵道博物館官網及臉書專頁。
根據鐵博官網,園區開放時間爲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17時,最後售票時間爲16時30分,國定假日皆有開館,特殊假期如農曆年節則以網站公告爲主;南北通道行人步道的開放時間爲每日6時至晚間22時。
鐵博第一階段開放採部分場館收費制,「柴電工場常設展」全票100元、優待票50元、團體票80元,另未滿6歲兒童、身心障礙者、持志願服務榮譽卡、持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有效會員等身分者可免票入場,65歲以上長者則是平日免票入場。欲搭乘藍皮柴油客車行駛體驗者,也提供單程售票,分全票150元、優待票75元等,詳細售票資訊可至鐵博官網查詢。
鐵博也提供不同族羣建議參觀路線,針對大小鐵道迷,可走「就是要看車」路線,首先參觀柴電工場的鐵道車輛與鐵道動力展區,再搭乘動態乘車體驗,最後參觀「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親子空間,全程參觀時間約2小時。
對於擁有許多鐵道相關回憶的資深觀衆或喜愛懷舊氛圍的觀衆,鐵博建議走「鐵道文化與懷舊之旅」路線,首先參觀總辦公室特展區與常設展區,再看柴電工場鐵道車輛展區,搭乘動態乘車體驗,觀賞「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後,可再到大禮堂休息,此路線全程約1.5小時。
另外對文化資產、古蹟建築有興趣的民衆,鐵博建議走「古蹟與建築之旅」路線,首先到打卡棚、員工澡堂參觀,再欣賞總辦公室現地展,及柴電工場的「古蹟與歷史」、「保存與修復」展區,再去樹林綠地散步,最後參觀大禮堂現地展,全程約1.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