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9年 鐵道博物館7/31開館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將在7月31日開館,其中常設展「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展區,設置電影「戀戀風塵」的「臺北第六月臺」場景,讓文化部長李遠回憶起當年製作的點點滴滴。(文化部提供)
國家鐵道博物館歷經9年修復,將於7月31日進行第一階段開館,並開放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6處古蹟建築,同時舉辦10場展覽,吸引民衆接觸鐵道文化。文化部表示,鐵博坐落的臺北機廠,不僅保存修復鐵道的重要歷史,也是修復臺灣珍貴文化資產;民間文化工作者也樂見其成,盼能透過鐵博傳承臺灣鐵道文化的歷史脈絡。
文化部說明,原稱臺北鐵道工場的臺北機廠,於1930年規畫自北門遷移松山、1935年正式完工啓用,一直肩負着火車維修、組裝、保養、修理等重責,2012年臺北機廠遷移至富岡車輛基地後,在許多關心鐵道文化保存的民意代表及公民奔走努力下,近17公頃的臺北機廠於2015年獲全區指定爲國定古蹟,2016年12月,行政院覈定「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劃」,並於2019年正式展開「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期開放」工作。
文化部指出,鐵博第一階段開放空間包含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6處古蹟建築,並規畫3常態展、3特展、2現地展及特地爲孩子們設計的「親子空間」,期盼藉由古蹟修復及展覽,讓大家看見當年擔負臺灣發展的火車維修核心區、職工生活,以及鐵道所乘載的珍貴文化與記憶。
鐵道情報總編輯古庭維提到,博物館核心任務包含展示、教育、典藏與研究,許多博物館未必能全面兼顧,但國家鐵道博物館在國家資源挹注下,不只能面面俱到,也因坐落在臺北機廠,成爲鐵道界重要里程碑。
古庭維表示,此次開放的6大展區,展現高度專業水準,讓民衆距離了解臺灣鐵道文化與產業發展過程,並且鐵博結合古老工廠建築與鐵道主題展覽,類似案例在國際間亦屬少見,在種種因素下,期盼能讓大衆在歷史場域中感受臺灣鐵道文化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