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鐵道博物館7/31開館 開放6處古蹟、重現《戀戀風塵》月臺

▲國家鐵道博物館7月31日第一階段開館。(圖/文化部提供)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文化部今天宣佈,原本是臺北機廠的「國家鐵道博物館」在歷經9年修復後,將於7月31日第一階段開館。文化部搶先開箱曝光特色展,包含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6處古蹟建築,常設展還重現了電影《戀戀風塵》的「臺北第六月臺」場景。

▲車輛維修重心的柴電工場,除展示鐵博典藏修復的車輛及維修各階段的機具設備。(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表示,原稱臺北鐵道工場的臺北機廠,於1930年規劃自北門遷移松山、1935年正式完工啓用,一直肩負着臺灣火車維修、組裝、保養、修理等重責。

2012年臺北機廠遷移至富岡車輛基地後,在許多關心鐵道文化保存的民意代表及公民奔走、努力下,近17公頃的臺北機廠於2015年獲全區指定爲國定古蹟,2016年12月行政院覈定「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劃」,2019年修復工程開工、「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揭牌,宣告正式展開「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期開放」工作。

▲柴電劇場「柴電機車的運作」,結合實體車輛及動畫,讓觀衆深入瞭解S212柴電機車。(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指出,歷經9年的古蹟修復再利用各項軟硬體整備後,「國家鐵道博物館」即將於7月31日第一階段開館。第一階段開放空間包含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6處古蹟建築。

館內規劃〈動力.火車-柴電工場〉、〈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氤氳時代-員工澡堂〉3個常設展;〈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打開!組立工場〉3個特展;〈總辦公室〉、〈大禮堂的職工生活〉2個現地展;以及特地爲孩子們設計的「親子空間」。

▲糖鐵376號蒸汽機車、甘蔗車及巡道車是由收藏家戴勝堂捐贈,經修復後將在鐵道博物館柴電工場常設性展出。(圖/文化部提供)

博物館期盼藉由古蹟修復及展覽,讓大家看見當年擔負臺灣發展的火車維修核心區、職工生活,以及鐵道所乘載的珍貴文化與記憶。同時,貫穿園區南北長達335公尺的南北通道,也將並隨第一階段開館開放行人通行,提供串聯市民大道與基隆路的步道機能,期盼加強周邊生活機能連結,也讓觀衆可以貼近觀賞園區的古蹟建築羣,沿途眺望不同造型的工廠屋頂天際線變化。 文化部長李遠趁着檢視各項整備工作時率先開箱亮點展區,車輛維修重心的柴電工場,除展示鐵博典藏修復的車輛及維修各階段的機具設備,並以圖、文、影音還原車輛維修情形,結合現代科技的「柴電劇場」更將設備恢復運作並搭配動畫,呈現牽引馬達裡的「電樞」檢修及保養流程。

▲▼現地展〈大禮堂的職工生活〉還原當年職工的餐食內容。(圖/文化部提供)

臺鐵便當近年紅遍國內外,也成爲國人的集體記憶,現地展示的職工生活區,神還原當年職工用餐的食堂及餐食內容,李遠看着仿真的排骨、雞排飯,竟在大家提醒下才驚呼「這不是真的?」 南來北往的鐵道及火車記載着許多人的記憶,更成爲許多創作中的重要場景,包含「臺灣電影新浪潮」時代開始大量以鐵道爲場景的電影,特別展出的作家手稿及朗讀影音也帶出一段驚喜的故事。

▲展區設置電影《戀戀風塵》的「臺北第六月臺」場景。(圖/文化部提供)

去年3月,70歲後秉持着「減法」哲學的李遠因爲準備搬家,開始丟掉許多原本捨不得丟棄的東西,某天鐵博爲了蒐集鐵道與文學的展示手稿找上了他,但是那篇〈黃牛慢走,火車快飛〉手稿卻恰巧在前一晚整理時,對半撕後丟進垃圾桶,慶幸地是這批「垃圾」還未真的丟棄,所以得以捐贈給鐵博,經過修復後以完全看不出撕毀痕跡的完整樣貌,成爲〈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展示之一。

▲李遠〈黃牛慢走,火車快飛〉手稿,經過修復後成爲〈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展品之一。(圖/文化部提供) 「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第一階段開館開放時間:7月31日起,每週二至日09:30~17:00(每週一休館,農曆春節假期開放時間另行公告)地點: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官網:https://www.nrm.gov.tw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ationalRailwayMuseumTW/?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