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政治化 何忍消費災民

(圖/本報系資料照)

強烈颱風樺加沙9月23日挾豪雨侵臺,導致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大水灌進光復鄉市區,災情慘重,造成至少有16人死亡、82人受傷,6人失聯。

不料,民進黨立院黨團內部羣組卻馬上被爆流出多張截圖,指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在民進黨立委羣組,標註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副秘書長阮昭雄、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建議透過媒體、第三方釋出澄清且「具殺傷力」的消息,以利友軍、民進黨立委和政務人員反擊在野黨。

堰塞湖潰決,災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本應是全國團結救災的時刻。然而,民進黨卻再次展現他們慣用的冷血伎倆,把災難當作政治籌碼。受災者的鮮血與淚水,不僅成了他們鏡頭下的「悲情道具」,更被用來攻擊在野黨,轉移施政失能的焦點。這樣的「血饅頭政治」,不僅無恥,更是殘忍。

民進黨的手法老套卻惡劣,一方面把災區當成政績展場,強調政府「反應迅速」、「關懷民衆」;另一方面則將一切「救災不力」、「預警不足」的責任推向在野黨,甚至編造「抹黑政府」、「唱衰臺灣」的政治標籤。於是,災民的傷痛成了綠營動員支持者的燃料,任何批評就被扭曲成「落井下石」。換言之,真正落井下石的不是批評者,而是踩在災民鮮血上的執政黨。

更令人不齒的是,當外界質疑堰塞湖監測不足、預警遲緩、撤離混亂時,民進黨立即搬出老劇本指控在野黨「見獵心喜」,稱在災害時刻散播悲觀論調,等於在幫敵人打擊臺灣韌性,活脫脫就是把「天災政治化」、把「批評妖魔化」。於是,真正失能的執政者,不僅不必檢討,還能借由「災後輿論戰」反過來壓制在野黨,災民的鮮血,瞬間被化爲綠營的攻擊武器。

歷史早已提供借鏡。九二一時,民進黨以「冷血執政」四字痛批國民黨;莫拉克風災,他們更將災難化爲攻擊執政者的最佳武器。如今角色互換,卻毫無反省,反而將同樣的劇本演得更爲殘酷,先把自己失能的治理粉飾成「韌性」,再把災民的苦難變成打壓對手的血饅頭。

災害不應成爲政黨鬥爭的籌碼,更不該被執政黨用來對付異議者。人民期待的是誠實的檢討與有效的改革,而不是冷血的政治戲碼。民進黨若繼續靠災難維繫權力,最終不僅會失去民心,更會留下「拿人民的苦難做政治」的歷史污名。(作者爲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